正文 第25章 改變態度,開創職場雙贏(2)(3 / 3)

“扛起民族工業這杆旗,將聯想辦成百年老字號,逐步融入國際競爭。”這就是聯想的戰略目標,也是柳傳誌的誌向所在。

提到柳傳誌的誌向,就不能不說起聯想創業階段的第一次“年終分紅”。

1985年底,聯想集團的前身——中科院計算所公司的20多名員工以“賣苦力”的方式賺到了70萬人民幣和7萬美元。按規定,這筆錢中的一部分可以作為“紅利”分配給每個員工。根據當時中國人的收入,這筆紅利對每個人都是很大的一筆收入,是相當有誘惑力的。

在年終會議上,聯想的創業者專門就這筆錢的分配進行了一次討論。有人主張分掉,有人主張存起來……柳傳誌始終沒有表態。等到大家都發表了意見,柳傳誌站了起來:“首先,大家都清楚,這筆錢是大家流血流汗掙來的,對於它的處理一定要慎重。”

“其次,我們辦公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改善一下生活條件嗎?”

“還有,我們想不想得到長遠發展?我們的‘漢卡’靠什麼去開發、推廣……”

短短的幾句話,撥雲見日,把大家的意見歸為一流。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柳傳誌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把“事情做大”的誌向。

遠大的誌向可以說是每個強者都具有的素質。

如果你不想浪費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那麼,你就要為自己謀劃得遠一點,而不能躺在成功的搖椅上享受短暫的歡愉。

比爾·蓋茨對員工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永不知足”。他之所以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就是因為他不滿足於所取得成績,不斷進取,始終激勵自己向前發展,最後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到達了他所向往的地位。比爾·蓋茨如此,諾思克利夫、鬆下幸之助亦是如此。

新聞界的“拿破侖”——倫敦《泰晤士報》的大老板諾思克利夫爵士,最初在他每月隻能拿到80英鎊的時候,對自己的處境非常不滿。後來,《倫敦晚報》和《每日郵報》皆為他所有的時候,他還是感到不滿足,直到他得到了倫敦《泰晤士報》之後,他才稍稍覺得有點滿足。

就算成了《泰晤士報》的大老板,諾思克利夫爵士還是不肯善罷甘休。他要利用《泰晤士報》“揭露官僚政府的腐敗,打倒幾個內閣,推翻或擁護幾個內閣總理(亞斯查爾斯和路易喬治),而且不顧一切地攻擊昏迷不醒的政府。由於他的這種大膽的努力,提高了不少國家機關的辦事效率,在某種程度上還改革了整個英國的製度。

他對於那些自我滿足的人是很反感的。

有一次,他在一個他從未見過的助理編輯的辦公桌前停下來,和那個助理編輯聊了起來:“你到這裏來有多久了?”

“將近三個月了。”那個助理答道。

“你覺得怎麼樣?你喜歡你的工作嗎?對我們的辦事程度熟悉了嗎?”

“我很喜歡我現在的工作。”

“你現在的薪水是多少?”

“一星期5英鎊。”

“你對現在的狀況滿意嗎?”

“很滿意,謝謝您。”

“啊,但是你要知道,我可不希望我的職員一星期拿了5英鎊,就覺得很滿足了。”

世界上有很多人一輩子都一事無成,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太容易滿足了!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總是拿那麼一點點薪水,每天總是做著同樣的事情,一直到死。而他們竟以為人的一生所能獲得的東西也就隻能有這麼多了。

大人物不喜歡聽別人的奉承,他們隻是以批判的態度來審視自己,把他們現在的地位和他所期待的狀況來進行比較,並因此激勵自己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