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態度:工作結果的保證
每一個企業都需要具有完美工作態度的員工。那些將完美的態度最大限度融入工作的員工,自然會把最滿意的結果留給老板,而不是在工作中遺留大量的問題。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讓一個日本人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會始終如一地做下去;而如果是一個中國人,一開始他會按安排擦六遍,慢慢地他就會覺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後索性不擦了。中國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不認真、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點,天長日久,就成為落後的頑症。
有一次,希望集團總裁劉永行訪問韓國,被安排去一家麵粉企業參觀。然而就是這次普通的參觀,給他很深的觸動,回國後好幾個晚上都難以入眠。
這家麵粉廠屬於西傑集團,每天處理小麥的能力是1500噸,卻隻有66名雇員。一個隻有幾十名員工的小廠,其工作效率之高令劉永行驚歎不已。在中國,相同規模的企業一般日生產能力隻有幾百噸,但員工人數卻高達上百人。希望集團的效率相對高於國內同行業標準,但250噸日處理能力的工廠也有七八十名員工,日生產能力卻僅有韓國工廠的六分之一。
為了弄清楚其中的奧秘,劉永行與這家工廠的管理層進行了深入的交談,了解到他們也在中國投資辦過廠,地址在內蒙古的烏蘭浩特。當時的日處理能力為250噸,員工人數卻高達 155人。同樣的投資人,設在中國的工廠與韓國本土的工廠生產效率居然相差10倍之遙,效益自然也不會太理想,磨合了一段時間,覺得沒有改善的可能性,就將工廠關閉了。
兩家工廠的效率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設備的先進程度不同?不是。相反,韓國本土工廠是20世紀80年代投入生產的,而內蒙古的合資廠卻在90年代建起來的,設備比原廠還先進。是管理方法的問題?也不是。工廠的主要管理層基本上都是韓國人。恰好,劉永行遇到了那位曾在內蒙負責的韓國廠長。
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劉永行特意請教這位廠長:“為什麼同樣的設備、同樣的管理,設在中國的工廠卻需要雇傭那麼多人呢?”
那位廠長回答很含蓄:“也許是中國人做事不到位吧。”而正是這麼一句輕描淡寫的話,讓劉永行回國後徹夜難眠。他知道,當著一群中國企業家的麵,那位廠長的話已經是十分客氣了。
然而就在這一句平淡的話背後,卻隱含了許多我們在工作態度和做事理念上所存在著的問題,一個做事認真到位的員工和一個做事潦草敷衍的員工相差不了多少,但每個人相差一點,積累起來就形成了企業效益之間的巨大差距。工作中小小的問題如果不及時處理,積累到一定時間就會成為企業發展的致命傷。
老板都喜歡那些能夠把工作做到位的員工。那些總是偷工減料、偷奸耍滑的員工隻能在工作中遺留一大堆問題,當然老板也不會喜歡這樣的員工。
比利時有一出著名的基督受難舞台劇,演員辛齊格幾年如一日在劇中扮演受難的耶穌,他高超的演技與忘我的境界常常讓觀眾不覺得是在看演出,而像真的看到了台上再生的耶穌。
一天,一對遠道而來的夫婦,在演出結束之後來到後台,他們想見見扮演耶穌的演員辛齊格,並合影留念。
合完影後,丈夫一回頭看見了靠在旁邊的巨大的木頭十字架,這正是辛齊格在舞台上背負的那個道具。
丈夫一時興起,對一旁的妻子說:“你幫我照一張背負十字架的相吧。”
於是,他走過去,想把十字架拿起來放到自己背上,但他費盡了全力,十字架仍紋絲不動。這時他才發現那個十字架根本不是道具,而是一個真正橡木做成的沉重的十字架。
在使盡了全力之後,那位先生不得不氣喘籲籲地放棄。他站起身,一邊抹去額頭的汗水,一邊對辛齊格說:“道具不是假的嗎?你為什麼要每天都扛著這麼重的東西演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