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許久,造物主才說:“我想優秀的狼是唯一能與你一同行走、說話和嬉戲的生物吧!”
於是,造物主把狼賜給了人類,並對它們說:“你們彼此成為兄弟,應該相互扶持,前往世界各地。”
由於人類和狼之間的衝突不斷,彼此都不能接受對方作為自己的朋友,於是他們又回到了造物主跟前。造物主迫於無奈,隻好宣布:“從今天開始,你們將各走各的路,我將永遠不再幹涉你們的事情。”
於是,人類和狼便各自啟程。
造物主雖然知道狼是一種很優秀的動物,但連他也沒想到:使狼成為世界上與人類並存並成為最成功、最持久的哺乳類動物之一的主要因素,竟然是狼族應付變化的能力。
狼時刻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心,非常注意觀察自己周圍的環境變化,注意任何一個在視線範圍內出現的對手和獵物,不放過任何一次可進攻的機會。狼敏銳的嗅覺,使其善於捕捉機會。它從不因富地而留置,因貧地而棄置,在各種惡劣環境和條件下,總是能捕捉到食物,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和適應性。
狼憑借嗅覺和視覺,並依循足跡等線索尋找獵物,然後盡可能悄悄地接近獵物。狼若發覺對方所處的形勢較有利,便會立刻放棄跟前的獵物,轉而尋找其他目標。當狼相中的獵物逃跑時,狼會隨後緊追,然而若無法立刻追獲,便會很快打消念頭。
應該說,狼比人類更深切地知道,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的道理。懦弱者為此惶恐,善變者為此歡欣——因為就在這變的瞬間,世界已然是它們的了。
人類社會也是如此,在商業活動中,形勢的變化也相當複雜。要想做到積極應變,除了要順應時代的潮流之外,還應當根據對手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敵變我變”。
“敵變我變”是人們適應形勢發展,不斷調整自己思想與行為的基本策略。所謂“敵”不一定就是敵人,而是泛指對手、環境等,比如對於個人所存在的環境,對於生意人的行情,對於企業、廠家的同行等等。因為大家都在求生存、求發展,都在想新招、出新點子。因此,時移則勢易,勢易則情變,情變則法不同,順理成章。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可以說是古今兵家敵變我變,克敵製勝最成功的範例。
一擒孟獲,諸葛亮本是乘勝之師,但他卻讓王平打前站,故意裝作不是對手,引孟獲進入伏擊圈,然後大軍裹挾。最後又用大將趙雲與魏延在峽穀中前後堵截,使孟獲插翅難逃,束手就擒。
二擒孟獲采用的則是套用反間計的借刀殺人之計。孟獲被捉一次,變得謹慎,退到瀘水以南,以瀘水為屏障,準備持久堅守。諸葛亮派馬岱出戰,激發對方上次被俘放歸將領的感恩之心,使得孟獲與他們發生衝突。堡壘從內部攻破,孟獲手下的將領毫不客氣地將孟獲綁赴蜀營。
二次被擒,仍被放回。這一回諸葛亮故意讓孟獲了解蜀軍的糧草、軍情。孟獲回去之後氣急敗壞,急於報仇雪恨,又自以為對蜀軍情況成竹在胸,便以送禮謝恩名義前來劫營,可諸葛亮早已摸透孟獲的心思。孟獲又一次自投羅網——三次被擒。
第四次是把好鬥的孟獲引入陷阱。
第五次,諸葛亮采取統戰之計,讓孟獲原來的盟友擒住孟獲。
七擒孟獲,每次用的方法與計謀都不相同,這才是“敵變我變”的高超境界。針對孟獲心理與戰術的變化,諸葛亮對症下藥,使孟獲完全在他的掌握之中。
法國皇帝拿破侖,也是精通“敵變我變”的偉大人物。1813年底,他在萊比錫戰役中失敗,反法聯軍以23萬之眾的優勢兵力向巴黎壓來。當時拿破侖身邊的部隊僅8萬多人,他主動尋找戰機,連連獲勝。但聯軍的來勢太猛,小勝利不足以阻止聯軍對巴黎的合圍之勢。1814年2月1日,拿破侖又一次戰敗,形勢危急。經過兩個夜晚的思索,拿破侖決定向敵人讓步求和,這是2月8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