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古城地形複雜,東部及東南角的河穀丘陵地帶,以低山、高丘為主、兼有崗地及部分河穀平地、穀狹坡陡,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
從東北到西南的中間地帶為海拔500~800米;
西北部中山地帶為海拔在800米以上。
蕭玉和陳蘭蘭及幾個同學朋友一起搭車來到了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西北中山有北亞熱帶的性質。
鳳凰古城處於湘西低熱區,年平均氣溫為15.9度,大於等於35度日數全年僅10.5天,日照差年平均8.3度。
鳳凰古城位於雲貴高原東側少雨地區,曆年平均降雨量僅1308.1毫米,年降水量為州內最少,也是全省少雨區之一。
蕭玉一行人在一塊石碑上看到:
鳳凰古城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重修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曆經多年古貌猶存,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
古城明清時代特色民居120多棟,各種廟祠館閣30多座,是中國西南文物建築最多的縣份。城內還有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200多條。
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古城博物館、楊家祠堂、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築。
鳳凰古城以回龍閣古街為中軸,連接無數的石板小巷,溝通全城。
回龍閣古街是一條縱向隨勢成線、橫向交錯鋪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來便是熱鬧的集市。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岩砌成的城牆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朝年間的,鏽跡斑斑的鐵門。
鳳凰古城北門城樓本名“璧輝門”,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麵上橫著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麵都要側身而過,曾是出城的唯一通道。
鳳凰古城住房大多為木結構建築,有平房和樓房兩種,也有長方形的茅草房。
簫玉一行人發現這裏的人,多以大米為主食,玉米、小麥、紅薯為輔,飲酒的嗜好十分普遍。
而且這裏的婦女服飾差異較大,多數婦女穿大領對襟短衣和長短不一的百褶裙,有的長及腳麵,有的短至膝蓋。
部分婦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著寬腳褲。
有的上衣無領,衣袖和褲腳緣有寬大花邊,頭纏布頭巾,戴耳環、項圈、手鐲等飾物。
苗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挽髻於頭頂,配上各種式樣的包頭帕,有的包成尖頂、圓頂,有的把頭發繞在支架上,高豎於頭頂上。
她們的盛裝以黔東南的獨具特色,把銀飾釘在衣服上成“銀衣“,頭上戴著形如牛角的銀質頭飾,高達尺餘。
男子服裝差別不大,多穿大襟或對襟短衣,下穿長褲。
部分男子穿麻布短衣或長衫,披編有幾何圖形的披肩或羊毛氈。
鳳凰古城的口音很雜,經過近千年的長期影響,衍生出不同於其它地方方言土語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方言“;
所以鳳凰古城的漢語土語與湘西州任何一縣市的語言都有差別,即苗語、土家話,苗語沒有文字,而且湘西是多民族聚集地,所以有多種語言存在。
鳳凰古城有許多手工藝品非常漂亮。
鳳凰蠟染原始古樸,分為土家族蠟染印花布和苗族蠟染土布流派。
土家蠟染印花注重配色純淨,講究立意構圖,成形的布料呈花異彩流布,幅麵藝術風格特異純美,突出的工藝特點為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