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畜禽傳染病的發生及防治(二)(3 / 3)

預防:

每年兩次接種豬肺疫氫氧化鋁膠苗進行預防;

治療用青黴素、鏈黴素等都有較好效果。

十一、豬丹毒

本病是由於豬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

發生:京郊開始從門頭溝、延慶、平穀、懷柔、順義和通縣為多發地區,呈散發形式,僅1951年就死豬1728頭。病死豬多數為急性敗血型,未見有疹塊型或慢性型。

防治:

每年二次接種豬丹毒氫氧化鋁膠苗;

青黴素、鏈黴素有較好效果。

十二、仔豬副傷寒

本病是由豬霍亂沙門氏杆菌引起的一種壞死性腸炎為特征的持續性下痢性傳染病。發生:豬副傷寒病常發生於2—4月齡的育成豬群。飼養條件差,圈舍泥濘潮濕、寒冷等誘因。

防治:仔豬30日齡口服或肌注副傷寒菌苗;抗生素、磺胺類對本病治療有一定效果。

十三、仔豬白痢病

本病是由於仔豬感染大腸杆菌或引起腸麼,排泄灰白色糊狀糞便。發生:仔豬白痢病豬多為7日齡以後發生,發病季節多為低溫高濕的冬季和高溫高濕的雨季。50年代興辦養豬場以來截止目前,此病終未能徹底根絕。時有發生。

防治:

保持仔豬舍溫暖、幹燥、清潔;

孕母豬產前1個月接種1次白痢菌苗,產前半個月再接種1次。

治療用慶大黴素、氯黴素等抗生素,呋喃唑酮等製劑和最近防治用的乳酸菌

都有一定療效。

十四、仔豬黃痢

本病是由於幾種特定血清型產生腸毒素的大腸杆菌引起初生仔豬於3日齡內發生腹瀉,排泄黃色水溶液樣糞便。

發生:從1981年興辦規模化養豬場後黃痢病發生日益增多。

防治:用呋喃製劑、土黴素等抗菌素治療有一定效果;

給孕母豬產前30天、15天各注射一次大腸杆菌苗。

十五、仔豬紅痢病

本病是由魏氏梭菌感染初生仔豬的急性毒血症。症狀是產後3日內仔豬拉紅色膿便,死亡率很高。

發生:本病在1972年發生流行於海澱區東升鄉大鍾寺豬場,四季青北高莊豬場;豐台區盧溝橋鄉小屯豬場,以後逐漸蔓延到近郊的豐、海、朝3個區。

預防:

預防接種梭菌苗給產前35天和產前15天母豬各10毫升;

發病仔豬用抗生素有極小的療效。

十六、豬群中極少數的細菌性病

豬水腫病、豬炭疽、豬破傷風、豬壞死杆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和豬的諾卡氏菌病等少數疫病,在個別豬場發生過,但未進行記載。

十七、豬弓形蟲病

弓形蟲病是人畜共患的原蟲病。1976年前認為是豬的“疑似流感”、“無名熱”等。1977年確診為弓形蟲。症狀呈高熱,咳嗽,呼吸困難流白色泡沫狀鼻液。發生:本病發生流行比較廣泛,對養豬生產損失也很大。

防治:在多發豬場內禁養貓,定期關鼠,對豬糞發酵處理;

治療上常用複方磺胺(甲氧嘧啶)和12複方製菌磺。

十八、豬蛔蟲病

本病是一種慢性寄生蟲病,病原是蛔蟲科豬蟈蟲。幼齡豬易感。病豬生長緩慢,發育不良。

發生:常在飼養管理差的豬場裏散發,1990年市畜牧獸醫站搞驅蟲試驗時,在十八裏店鄉24個場進行了調查。采糞樣1035份,其中114份中有蟈蟲卵,豬隻平均感染率為11.01%。其中包括規模豬場12個,糞檢495份,67份有蟲卵,感染率13.54%。老式豬場12個,糞檢540份,47份有蟲卵,感染率8.76%。

防治:

提倡定期用敵百蟲、丙硫苯咪唑驅治;

嚴格舍內環境衛生,首先是飼槽、水槽,清掃、消毒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