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畜禽傳染病的發生及防治(二)(1 / 3)

第三節羊的傳染病

一、羊藍舌病

藍舌病毒屬於腸孤病毒屬,由庫蠓等吸血昆蟲傳播引起反芻家畜的急性發熱性傳染病,主要症狀是口腔、舌呈藍色,體溫升高,口鼻和胃腸道粘膜呈潰瘍性炎症。

發生:主要發生於綿羊、山羊和牛,為隱性帶毒,不顯示臨床症狀。郊區多年來未發現有臨床症狀的藍舌病羊。但是1988年普查奶牛3295頭,其中血清陽性6頭,占0.18%,黃牛932頭,其中陽性3頭,占0.32%。抗體陽性牛分布在昌平、大興、豐台等4個縣區。房山的絨山羊479頭中,檢出血清陽性86頭,占17.95%。

防治:

抗體陽性家畜不作種用,限製流動。

發現可疑病畜隨時上報。

二、羊疽

本病是由於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熱性高度傳染性疫病。發生:郊區綿羊較少,山區僅有的綿羊也隻有散發。

防治:

每年在常發地區接種羊痘弱毒凍幹苗。

發病羊及時隔離出群。

三、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

本病是由於革蘭氏陰性的線狀枝原體引起的山羊特有的接觸性熱性傳染病。病程急,個別的有慢性經過。呈肺小葉間質及胸膜發生漿液性和纖維素性炎症。肺膨隆,高度水腫有明顯的肝變。死亡率很高。

發生:本病在50年代發生嚴重,60年代控製減少。1953年疫區主要是門頭溝的下葦店,山羊發病5群670頭,死650頭。1954年門頭溝蔓延到5個鄉,13個疫點病羊8240隻。防治:預防注射用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氫氧化鋁膠苗。

治療用新砷礬鈉明針劑對成年羊0.3~0.5克,用生理鹽水稀釋靜注。

四、少發的幾種羊病

羊衣原體病、羊快疫、羊沙門氏菌病、羊結核、羊破傷風、羊鏈球菌病、羊巴氏杆菌病、羊疥癬、羊腦脊髓絛蟲病等,在40年中僅有個別縣區的個別點上發生,無流行情況記載。

第四節豬的傳染病

一、豬瘟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是豬最主要的傳染病。1949年以來,郊區曾有幾次大規模發生。1958年危害最烈,一年因豬瘟流行死亡16萬多頭,死亡率高達13.1。以後逐漸得到控製,主要是由於豬瘟疫苗不斷改善,從1956年以後北京郊區普遍推廣使用豬瘟兔化弱毒疫苗。1978年以後,僅見散發,死亡率降到0.075以下。

防治方法:主要手段是預防接種,20日和60日齡仔豬兩次豬瘟兔化弱毒苗各1頭劑;或對初生仔豬乳前免疫接種1頭劑。仔豬來源應靠自繁自養。

二、豬口蹄疫

本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的傳染病,隻發生於偁蹄獸。病狀是口腔粘膜、鼻、蹄和乳頭等部位形成水泡,泡破潰後成爛斑。郊區發生的有0、八兩型。

發生:從1952年以後到1990年,共有3次發生並流行。第一次是1952年冬到1953年冬曆時一年多,發病原因是從內蒙古購買肉牛傳入奶牛場,發病奶牛500多頭,病毒為八型;第2次1965年1月從河北安次買肥豬,傳入屠宰場,爆發口蹄疫,由於處理及時,沒有擴散;第3次是1971年到1986年曆時15年,病畜以豬為主,病原是1978年從山東兗州火車運來2200噸白條豬肉,傳入並蔓延到全郊區,發病豬有68萬多頭。1985年方獲得基本控製。

防治:

早期發現立即隔離封鎖疫點;

常發病地區用滅活苗接種;堅決捕殺病畜,場地消毒。

三、豬傳染性胃腸炎

本病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病勢凶猛,發病率高,傳播快,症狀以腹瀉、嘔吐為主要特征。

發生:1958年門頭溝首次發生本病,1963年密雲田各莊河南寨、穆田峪一帶流行;70年代以後石景山、豐台、海澱、大興、順義等縣區發生並流行;1979年豐台區種豬場全群死光,石景山區於4次流行中1591頭豬發病,死亡216頭,其中仔豬占91%;80年代初海澱區四季青、永豐、海澱等規模化種豬場反複發生。據50個豬場調查共有18958頭豬發病,發病死亡842頭。1985年以後朝陽、昌平等又持續不斷發生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即當年10月到第二年3月的寒冷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