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郊區的畜牧業經過42年的曲折發展過程,已經從農民家庭副業式自給、半自給落後的小生產,逐步發展成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集約化大規模商品生產的現代畜牧業。從50年代初期提供畜力、肥料為主的副業生產發展成為向首都乃至全國提供肉、禽、蛋、奶的副食品生產基地和畜禽良種基地與技術服務中心。在服務首都、富裕農民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郊區畜牧業生產發生最顯著的變化是禽蛋生產。禽蛋中雞蛋又是占比例最大的。北京郊區的蛋類生產起步晚,但發展快。形成畜牧業生產中後起的佼佼者。在70年代以前,北京郊區的雞蛋生產主要是依靠農民家庭的零散喂養,是農村中一項重要的家庭副業。分散的雞蛋生產數量少、效率低、質量差,根本無法解決大城市的雞蛋供應。50年代郊區的雞蛋交售量每年隻有2000噸左右,60年代最高年份7000噸,十年動亂期間,郊區的雞蛋交售量下降到5000噸,北京的“吃蛋難”,成了人民生活中一大難題。
北京郊區雞蛋生產的大發展、大變化主要是1975年鄧小平同誌主持工作時發出的中共中央20號文件,指出“大城市要盡快辦一些機械化、半機械化養豬場、養禽場和奶牛場”之後,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雞蛋生產才有了飛躍的發展,發生了根本變化。1985年郊區生產的雞蛋即達到13萬噸,按城鎮人口平均,每人每年占有18千克,達到了歐洲年人均占有雞蛋的水平,與1978年相比,增長近10倍。1990年雞蛋生產達到24.7萬噸。過去靠外地調入憑證、定量供應雞蛋的曆史一去不複返了:在國營、集體、個人一齊上的方針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國營現代化養雞的示範作用以及集體、個人的優勢,綜合應用現代多門類的科學技術,實現了工廠化、集約化的大規模、高效率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