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鴨是北京名產之一,又名填鴨,在北京已有300多年的飼養曆史。新中國成立40多年來,北京鴨始終是一個穩步增長的禽類品種。1957年北京鴨開始出口賺取外彙,北京鴨幾十年來一直持續發展。1992年北京鴨的商品量達到800萬隻。
郊區肉雞的飼養,是從60年代開始的,但發展不快,數量不大,供應首都市場的肉雞多年保持在20萬隻左右。外銷出口也隻有100多萬隻,主要是銷往香港。由於受國際市場的影響,生產不穩定,進入80年代,北京市著手籌建大型肉雞聯合企業,1982年萬裏同誌視察北京市種禽公司時,指示肉雞也要大發展。1982年末,北京市肉雞生產聯營公司動工興建,這個聯營公司包括原種雞場、父母代雞場、孵化場、飼料廠、屠宰、加工、冷藏等,可年產1000萬隻肉雞。1985年又成立了以生產和經營肉雞為主的大發畜產公司。大發畜產公司又與美國艾維茵國際種禽場有限公司、泰國正大集團三方合資經營北京家禽育種有限公司,從美國引.進艾維茵肉雞原種。兩個大型肉雞聯合企業都是通過發展專業戶生產商品肉雞。1992年商品肉雞達到2820萬隻,不僅肉雞能充分滿足首都市場需要,而且肉用祖代種雞,父母代種雞還供應全國其他省市。
從50年代起,養豬生產一直是郊區畜牧業生產的中心,由於受“左”的幹擾,經曆了比較大的曲折,發展不快,1953年東郊區來廣營鄉辦起一個集體養豬場,至1956年等月,近郊5個區99個農業社辦起了集體養豬場,但在發展集體養豬的同時,社員養豬卻減少很多,1955年末養豬存欄12.2萬頭。1956年北京市貫徹中央提出的“私有、私養、公助”的養豬方針,提出“鄉鄉有種豬”、“社社養母豬、養公豬”,有計劃地做到“社繁戶養”。提高了北京生豬收購價格,增加了生豬預購定金和育肥豬的精料供應,但這一係列措施並未扭轉生豬生產下降的趨勢,雖然1957年末生豬存欄22.3萬頭,但1957年收購生豬(4萬頭)比1956年僅增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