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土地利用分區原則和方法
一、土地利用分區原則
(一)最大限度地滿足首都地位、城市功能對衣副產品需求和生態環境保護相一致的原則
分區中注重中央和國務院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方案”批複明確北京市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要求建成全國環境最優美、科學文化最發達、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北京的城市規劃、經濟建設都要遵循這一原則。分區中充分考慮了全市上地資源基本特點與開發保護目標相統一,主演替向良性轉化和逆演替的功能提高,以及順尙開發和逆向開發的結合設計。
(二)土地資源和自然、經濟、地域差異綜合性分析及合理利用原則
分區中綜合評價了各自然資源要素,注意了水熱條件、土層厚度、地麵坡度等對土地利用的影響,以求在限水條件下糧、菜、果、牧、漁、林等生產繼續穩定發展,並為人民休養生息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同時,著重考慮了對山區七地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加快山區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步伐,逐步縮小山區與平原的差距。
(三)土地資源實施人工控製、分類開發、節約用地、節約經營的生產應用性原則
土地利用過程的實質是土地類型演替實施人工控製的過程,根據可能投入的水平對各土地類型加以改造。土地利用分區生產應用性原則是為了在土地演替過程中獲得社會、經濟、生態的最佳綜合效益。分類開發是遵循土地的適宜性選其最優化的開發方向。根據北京市土地資源緊缺的特點,實施農業集約經營,做到高產、優質、高效、低耗,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如分區中注意劃定菜、糧保護區、穩定糧、菜生產基地,除注意發展節約化種植業外,還注意到大力發展節約化畜牧業和節約化林業,充分發揮林、牧用地的效益。
二、土地利用分區方法
(一)土地組成要素及相關因子主導因素法
土地是一綜合概念,是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的自然綜合體,同時也包括人類活動的作用和影響。在諸要素中,必有一種或一種以上主導因素,製約著自然綜合體的發展變化。全市地貌及地表組成物質製約著物質、水分、熱量的再分配,影響土壤和植被的分異,進而決定了土地利用結構和環境治珂的難易程度。因此分區首先考慮地貌及地表物質組成,其次是水熱條件、植被類型、土被結構,再次是土地利用現狀及其利用方向。
(二)土地組成要繁及相關因子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因繁法
土地綜合自然體是-個複雜的開放係統,土地生態係統適由生命係統及周圍地理環境係統組成的網絡結構,是各構成成分和流的總和、當一因素發生變化必引起其它因素相應一係列變化,從而產生物質循環與能鹽交換的差異。土地合理利用分區主要揭示土地資源分布和開發利用保護等方麵區間差異性和區內相似性,根據其異同進行區域劃分。由於土地資源各要素及相關因子的複雜性,具體分區又可多層次劃分。
依據上述分區法,北京市山區以中地貌及地表物質組成為主要指標,並以植被與土壤垂直分導為根據;平原以地貌成因類型及形態特征為劃分指標,並以土壤亞類為分類根據。
第二節 土地利用分區論述
按照上述原則、方法,將全市分成3個土地利用一級區,31個土地利用亞區。每個區和亞區作為獨立土地單元,由於各單元土地生態係統結構和生態係統功能的差異,在土地利用和開發保護方麵均有各自的特點和方向。土地利用分區係統及指標體係。
一、西部土地林、牧、果區(I)
(一)東靈山中山林牧亞區(I1)
本區位於西部山地區西北部邊緣,行政區域包括門頭溝區沿河城、大村兩鄉大部,齊家莊、清水、齋堂三個鄉鎮北部;昌平縣老峪溝鄉南端。森林植被以遼東櫟、樺木林、山楊林為主,其次足遼東櫟及北鵝爾櫟萌生叢。繡線菊、螞蚱腿子、二色胡枝子灌叢主要在陰坡,陽坡以荊條灌叢為主,海拔1800米以上分布山地雜類草甸。近年來本區養羊發展較快,己成為門頭溝區重點草食畜牧工程芘地,現布欄羊2.6萬隻,占門頭溝區山綿羊總數的40%。
本區農業用地占總土地麵積的97.8%,其中林地、牧草地、園地、耕地結構比依次為41:12:1:1。林地中有林地占30.6%,幼林地占10.2%,灌木林地占59.2%,表明林業發展潛力較大。牧草地中中山草地占79.5%,低山草地占19.4%,其他草地占1.1%。耕地中水澆地占6.8%、旱地占93.3%。園地中果園地與果糧間作地分別占8.8%及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