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自然條件及其地域分異規律
土地是由氣候、地質、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自然條件決定土壤的自然屬性、結構與功能,所以,研究土地利用必須查清其背景。
一、地質基礎複雜
北京地區的地質構造處於華北地台中部一燕山沉降帶的西段。在漫長的地史進程中,既經過大幅度的沉降,接受了巨厚的沉積物,又經過劇烈的造山運動,基本奠定了本地區地質構造的骨格及地貌雛型。新構造運動以來,升降差異運動明顯,形成了現代更加複雜多樣的地貌類型。
西山和北山屬兩個山係,在地質構造、岩性和山地垂直結構上都各有特色。西山陲起柔性褶皺明顯,且以線性褶皺占優勢,山脈走向以北東一南西為主,是由一係列複式向斜和背斜組成。山體綿延成脈,穀脊相間分布。北山屬剛性隆起,褶皺緩和,斷裂作用發育,因此山地脈絡走向不甚一致,以近東西向為主。河穀多沿斷裂帶分布,穀地較開闊。由於差異性塊狀升降作用,形成一些山間盆地。
西山區是北京市沉積岩主要分布區。主要有石灰岩類、白雲質灰岩、泥質灰岩、砂沿、頁岩等。其次有火山碎屑岩、安山岩和凝灰岩,還有砂頁岩、礫岩夾煤層。花崗吿類呈小型孤立侵入體分布。
北山區是北京市岩漿岩主要分布區,侵入體和噴出岩分布麵積約占80%以上。侵入體規模宏大,主要為花崗岩,還有零星輝長岩、橄攬石等。噴出岩以中性、酸性熔岩為主,分布麵積也較大。變質岩類以片麻岩類為主,還有石英岩、大理岩、白雲岩、板岩等。沉積岩類有轢岩、砂、頁岩、石灰岩、矽質灰岩等。
平原區地表沉積物複雜,從成因類型上有河流相、洪積相、衝積相、湖相,坡積相等,呈有規律的分布。山前洪積扇為洪積物、坡積一洪積物;高位平原多洪積一衝積物;低位平原多衝積物。除河道為砂質一砂壤質沉積物外,平原以輕壤質為主。因河道縱橫交錯,其沉積類型複雜多變,大體有均質型、夾層型、底層型和埋藏型等,也呈有規律的變化。
二、地貌條件多樣
(一)地貌類型與特征
1.中山帶
海拔大於800米。麵積約2289.3乎方公裏,約占全市總麵積的13.9%,占山地麵積的25.2%。一般特征是山高坡陡,地麵坡度大於25°,土層較厚,水分狀況較好。森林植被多落葉闊葉林,1000米以上有針闊葉混交林或針葉林。林間或林下有萌生叢和灌叢。西山中山帶以石灰岩類和噴出岩類為主,地麵坡度多大於35°,其土層厚度和植被複蓋度均較北山差,水土流失也較嚴重。
2.低山帶
海拔小於800米。麵積5704.1平方公裏,約占全市總麵積的34.7%,占山地麵積的62.8%。其山場廣闊,坡度較陡,水土沫失嚴重,薄層上所占麵積較大,水分狀況較差。植被類型為琉林、灌叢、灌草叢。低山河穀區土層較厚,水分條件較好,果樹資源較豐富。
西北低山帶主要由石灰岩類組成,坡度較北山大,一般為25°~35°。北山低山帶出露大麵積花崗岩和片麻岩,經過長期風化與剝蝕,地勢低緩,穀地較寬,坡度一般在15°左右。但在火山碎屑岩、睡政灰岩、石英砂岩以及白雲質灰岩地區,山勢較陡。
3.山地溝穀與河道
山埤溝穀與河道是山區線狀負地形,是屆住區和生產的重要場地,又是交通要道。麵歡1077.5平方公裏,約占全市總麵積的6.5%,占山地麵積的11.8%。山地溝穀一、二、三級階地發育較好,多為山地重要農作區。由於北山溝穀寬闊,耕地麵積也較大,土地利用優於西山。
4.丘陵台地
是山地與平原的過渡帶。丘陵相對高度小於200米,一般海拔150~300米,丘狀地貌實體清晰。台地相對高度20~50米,一般海拔約100米,坡度7°左右,為地勢較平的平頂崗丘。北京市丘陵麵積2717平方公裏,約占全市總麵積的1.7%。主要分布在山前和平原區島山殘丘。由花崗岩、片麻岩、砂轢岩、頁岩、石灰岩類等組成。一般丘陵丘頂渾圓,丘體無明顯脈絡,丘穀交錯,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土壤幹燥瘠薄,有裸岩出露。
台地麵積129.1平方公裏,約占全市總麵積的0.8%。台地主要由灰岩、砂礫岩、轢岩、泥岩等組成,上常覆蓋紅土和黃土。地表切割較弱,起伏緩和,其間有寬展坳溝,微向平原傾斜。其外側與平原接觸轉折清晰,常呈階坎狀。主要分布在大灰廠、長辛店、南口東部、房山區南尚樂和平穀縣韓莊附近。台地土層多在50—100厘米,土壤幹旱,肥力較差。
5.山前洪枳扇帶
分布於山前,海拔小於100米。麵積1443.8平方麼裏,約占全市總麵積的8.8%。寬度山1公裏到幾公裏,坡降20~30‰。扇頂土層薄,表土下為礫石層,到扇緣土層漸逐變厚,砂礫石層深埋。山間盆地邊緣與低山交界處,均有洪積扇的分布。洪積扇上部展布若幹間竭性河床,衝溝發胄,切割強烈。下部水、土、肥條件較好,為農作區。
6.洪衝積平原
是五大水係作用的產物。麵積4299.5平方公裏,約占全市總麵積的26.2%。占平原的2/3。地表組成物,從河道到河間平原由沙一砂壤一輕壤一中壤,其中以輕壤為主,至窪地組成物多變粘性。在沙一壤交接處常出現砂粘夾層或底層。根據其成因分高位平原與低位平原。
高位平原主要分布在平原北部,形成時代早,已脫離了河流泛濫的影響,有幹沙河穀發育,以黃土狀物質為主。高位平原一般高出現代河床5~8米,高於低位平原5米左右。主要有四片:即昌平縣馬池口、陽坊以南一北京城南涼水河以北;房山區大柴草塢一硫璃河之間,瓶義縣楊各莊以東一平穀縣北楊橋雲峰寺之間;順義叢牛欄山龍王頭一通縣徐辛之間。
低位平原主要分布在平原南部及河流兩岸,形成時代晚,地勢低平,其間發育有寬淺排水河道,古河道遺跡明顯,伴有低濕地、鹽堿地和沼澤地。地衣組成物和土體構型均較複雜多變。
7.低位平原中的窪地
多呈碟狀、條帶狀半封閉狀,麵積240.4平方公裏,約占全市總麵積的1.5%。從成因上劃分有:河間窪地、古河道窪地、堤外窪地、決口衝刷窪地、沙帶封閉型窪地等。主要分布在房山區興禮窪、葫蘆垡、萬裏;昌平縣東西沙河彙合處;朝陽區窪裏;順義縣箭杆河上遊;平穀縣洵河下段;大興縣蘆城、團河;通縣柴廠屯等。
8.決口扇與沙丘地
主要分布在大興縣,其次分布在順義縣和通縣。麵積約270平方公裏,約占全市總麵積的1.6%。地表組成物為砂。集中分布在大興縣永定河堤東側,由東向南延伸,由北向南排列共五條沙帶,略有起伏,在風力的作用下,有沙丘形成。此外,在潮白河沿岸、通縣東南部、永定河岸西側也有沙丘,但規模小且分散,多呈固定、半固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