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特載(一)(2 / 3)

我們要深入學習和領會文件的精神,培養和提高廣大幹部和群眾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創新、鼓勵創新、投入創新的良好風尚,大力發展首都經濟,加速高科技,實現產業化,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二、突出工作重點,加大改革力度,把新時期的科技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全國技術創新大會和《決定》對深化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我們要抓住當前改革的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應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速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必須建立和健全企業的技術創新機製,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力。從目前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情況來看,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主要表現在:科研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很小,企業科研開發經費投入大大低於政府科研開發經費投入,技術裝備水平落後於國際水平,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職工占職工總數的比例遠遠低於發達國家。這裏我可以列舉一些數據,這是國家統計局1998年的統計數字。1998年全國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為281萬,比1997年減少7萬;1998年全國大中型企業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為141萬,比1997年減少6.4萬。這種減少意味著什麼呢?有人說機構精減了,科技力量更加精煉了;有人說大中型企業的技術人員流失了。各個企業回去以後可以認真分析一下,走的是精幹的主力呢,還是應該精減的人員,就知道企業科技活動人員的減少意味著什麼。我認為企業科技人員這種減少占這麼大的比例不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值得引起注意。國家統計局還有一個數字,1998年全國研究開發經費支出,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所占的比例,企業占45%,科研機構占43%,高校占13%。企業所占比重比1997年下降了,這也是不正常的。向大家介紹國家計委和國家經貿委的幾個數字,第一,全國2.4萬個大中型企業,有研發機構的占46%,有一半以上的企業是純生產單位,沒有技術儲備,根本沒有研發能力。這意味著這些企業在今天的市場上,還可以勉強生存,在明天的市場上就沒有地位了。第二,世界各國專家認為企業生存最低限度的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應為2%以上,否則企業就沒有活力。我國很多大中型企業的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小於1%,現在,發達國家的企業以及高技術企業通常占到5%。萬向集團是一家鄉鎮企業,主要生產萬向節產品,在企業初創時期,企業幾乎沒有技術含量,它的首批產品都不合格,為了提高技術水平,他們在創業階段把銷售收入的80%都投入到技術開發和人員培訓中,經過持續20多年的努力,現在已經成為著名的企業。80年代其每天的利潤收入是90萬元,90年代每天產生100萬元的利潤,下個10年的目標是要達到每天1000萬元的利潤。其企業的技術人員素質很高,其中博士和碩士占非常高的比例。一個農民企業家都能有這樣的認識,那麼我們的國有企業就更應該認識到這一點。第三,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發達國家達到70%,北京是50%以上,國內第一,上海超過了40%,排全國第二,而全國隻有30%,總體水平遠遠達不到發達國家水平。第四,關於引進技術,應當引起大家的注意。我國近年來在引進技術方麵,78%的經費用於引進設備,11%用於引進原器件,3.7%用於引進原材料,而隻有5%用於引進設計和技術上,而發達國家用於引進技術的經費要占引進費用的50%以上,我們相差很遠。這就使我們很多企業花了大量的錢引進一次,就死亡一次,因為投產後就虧損,技術開始落後,而沒有更新能力。這樣,反複引進,反複虧損,給我們帶來很多教訓。國家計委統計了17個專項安排的引進項目,花在消化吸收上的經費隻占總額的3.2%,而日本和韓國則要占到20%~30%。北京的科技投入方麵,1998年,全市大中企業科研經費籌集總額比1997年下降11%。對於市計委和經委向企業下撥的技術改造經費,相當一批企業根本就沒有使用,因為企業拿不出配套的經費。1998年,國有企業開發了1514個新產品,比1997年下降了18.7%;新產品的產值125億元,比1997年下降了18%。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製度,不斷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要臥薪嚐膽,把錢投到創新上,促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才能使企業具有活力,成為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主體。

(二)加大改革力度,推動大多數科研機構向企業轉製各部門、各單位的廣大幹部和群眾要加深認識深化改革的緊迫性、必要性,特別是對企業化轉製的認識。經過十幾年的改革,我市在推動科研機構麵向市場、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麵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全市85%以上的科技人員通過不同途徑進入了經濟建設主戰場,科研水平有所提高,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加快,一部分技術開發型院所實現了企業化經營,並創造了“一所兩製”、整建製轉製、兼並企業等發展模式。科研院所為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但是應該看到,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大量科研機構仍遊離於企業之外,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科研開發工作分散、重複的狀況還很嚴重。目前,很多科研機構實行的是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這種體製仍不適應產業化的要求,不少科研機構滿足於“小富即安”,壁壘森嚴,不能和別人聯合,產業化搞不大,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李嵐清同誌把這種現象稱為科研機構的“小富偏安”,南宋“偏安”最終走向滅亡。不要滿足於占有市場的小角,如果不能把產業化搞大,如果不能增強自我創新能力,不能同企業結合得更加緊密,明天市場上就沒有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