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IT“截流”之道(2 / 2)

應用進入雲中

“現在我們正在快速將應用遷移到私有雲上,目前已有80%的新服務部署在雲中,並采用自助式服務,快速提供解決方案。”Chris Peters說,2009年,英特爾剛開始私有雲建設時,所有的服務器等基礎設施服務申請都要通過人工流程,這個流程平均需要14天時間,到2010年,已經縮短到3小時,而部署私有雲後,現在申請基礎設施服務所需的時間僅有45分鍾。從3小時到45分鍾,這4倍的改進就源於私有雲的應用。

私有雲的構建離不開虛擬化的實施。2009年,在英特爾數據中心,虛擬化僅實現了12%,去年,這一數字已經達到64%,Chris Peters說,目前,已有72%實現了虛擬化,到今年年底,他們將實現虛擬化的近期目標,即75%。也許有人會疑惑,為什麼是75%,而不是更高?對此,Chris Peters解釋說,因為在英特爾數據中心裏,還有很多是針對特定業務或特定基礎架構的應用,如高吞吐量數據的應用、一些設計應用程序,它們在一台物理機上的使用率可能已經達到80%?90%,使用虛擬化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不大,卻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性能損耗;另外,有一些商用軟件是與硬件綁定的,無法使用虛擬機模擬。因此,75%的目標是當前技術所能達到的最高目標,而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成熟,這個數字也許還會進一步提升。

通過部署私有雲,英特爾已經節省了900萬美元,預計以後每年還會節省600萬美元。當然,除了金錢上的節省外,時間上的節省可能更明顯。Chris Peters說,英特爾的業務智能(BI)工具是數據中心、私有雲能成功運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他最想跟業界分享的經驗。BI工具在製造檢測分析、設計計算預測、信息安全和客戶關係管理等方麵發揮作用,例如提前預測存儲容量的增長,以便在需求時及時提供服務等。

在雲計算方麵,Chris Peters闡釋了英特爾的四項關鍵戰略,第一是堅持開源解決方案,英特爾所有的標準都是開放的;第二是建立混合雲,包括私有雲和公共雲,可以為遠程的軟件開發者提供服務;第三是平台即服務,為軟件開發部門提供平台服務;第四是客戶端感知雲,把IT消費化與雲結合,針對用戶不同的設備提供不同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