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BBC版《神探夏洛克》的創造性改編
影視藝術
作者:徐嘉
[摘要]英國廣播公司(BBC)迷你電視係列劇《神探夏洛克》的走紅,不僅因為改編自有廣泛讀者基礎的柯南道爾經典偵探小說《福爾摩斯探案集》,還在於推陳出新,將傳統與現代性相結合,塑造出具有時代精神又充分尊重原著的人物形象。本文從現代性、忠實性和“英國性”三方麵出發,討論BBC版《神探夏洛克》對原著的創造性改編。
[關鍵詞]《神探夏洛克》;“英國性”;福爾摩斯;影視改編
徐葆耕在《電影講稿》中提到,“戲劇、小說和電影的共同點是,都需要一個好故事”,而電影“所具有的敘事能力和手段比小說更為豐富多樣”[1]。英國19世紀著名偵探小說家阿瑟·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集》就是這樣一個好故事,以《福爾摩斯探案集》為藍本改編的戲劇和影視作品層出不窮。2010年初,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迷你電視係列劇《神探夏洛克》,首季的英國本土觀眾超過900萬,購買海外播放權的國家和地區超過180個。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必須充分尊重原著,難出新意,但BBC版《神探夏洛克》將現代意識融入經典文本之中,巧妙地化解了這個難題,開拓了經典文學作品影視改編的新視野。
一、《神探夏洛克》的現代性
《福爾摩斯探案集》設定在19世紀。為貼近原著,傳統改編一般都盡量複製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倫敦風貌,讓夏洛克頭戴獵鹿帽,身披鬥篷,手拿煙鬥,行走在濃霧彌漫的倫敦街頭。但《神探夏洛克》卻反其道而行之,將劇集從19世紀直接搬到了21世紀,以適應現代觀眾的觀賞口味。
首先,巧妙轉換時代標記。報紙是維多利亞時期文化生活的一大特色,也是《福爾摩斯探案集》的標誌性道具。福爾摩斯每天都閱讀大量報紙,通過各種報紙不同的排版方式和字號大小來破案。但隨著《神探夏洛克》的場景轉換到了21世紀,黑莓手機取代了報紙,華生的博客取代了日記,監控攝像、衛星定位、網絡等新技術也取代了19世紀流行的植物學、化學、解剖學和地質學等,成為輔助推理的工具,展現出信息時代的快速和便捷。
其次,突破原著人物的身份局限,為角色注入現代特質。原著中,福爾摩斯“身高六英尺多,因為很瘦,所以顯得修長,鷹鉤鼻子和銳利的眼光(迷茫時除外)足以顯露出他的機警、果斷,下巴方正而突出,讓人感到他是一個有堅強意誌的人”[2]。但在《神探夏洛克》中,福爾摩斯不再是沉穩的中年紳士,而是更為年輕、時尚。原著中福爾摩斯標誌性的獵鹿帽變成了大偵探順手拿來應付狗仔隊的道具,他自己並不喜歡;而19世紀流行的鬥篷裝變成了深灰色雙排扣、長及小腿的Belstaff牌Milford大衣內搭窄身剪裁的Spencer Hart牌西裝,不僅襯托出人物修長的身材,還恰到好處地展現了時尚品位。此外,編劇還特意為夏洛克加上了很多小怪癖,甚至讓他給自己貼上了“高功能反社會人格”的標簽等,顯現出“高智商、低情商”的現代高冷作風。
《神探夏洛克》最受爭議之處莫過於對福爾摩斯和華生同性戀關係的暗示。在原著中,福爾摩斯隻是過於理性、對女性缺乏好感,但在《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與華生曖昧不清,時常讓哈德森太太誤會,在《空靈柩》福爾摩斯“假死”的第二個版本中,夏洛克和莫裏亞蒂又幾乎接吻,這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原著。當今英國社會對同性戀的寬容程度遠超維多利亞時期,2014年3月29日,英國同性婚姻法正式生效,英國成為第15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神探夏洛克》對新戀愛模式的默認,既保證了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又將該劇置於了21世紀英國的現代話語語境中。
二、《神探夏洛克》的忠實性
將BBC版《神探夏洛克》與美版《福爾摩斯:基本演繹法》比較,可以發現,《基本演繹法》的改編稍顯過度,失於忠實——不但把大偵探的居所由倫敦貝克街的221B號遷移到美國紐約,讓華生變身為成熟性感的華裔女性,而且弱化了原著對於理性的強調,儼然將推理片拍成了功夫片和槍戰片。而《神探夏洛克》卻延續了BBC改編劇一貫的高度忠於原著的風格。雖然這個新的夏洛克生活在21世紀,熱衷使用黑莓手機、DNA檢測等高科技手段追蹤犯罪線索,但他仍然遵循“演繹法”、癡迷於243種煙灰的觀察和推理,原著對高度理性的追求並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