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捕捉機會杠杆(1 / 2)

傳統行業我們要獲得財富,需要投入多少資金成本,要賺10萬至少得投入100萬,萬斤撥千斤,所以,創富需要運用四兩撥千斤之力,讓我們人生可以借用杠杆原理撬起巨額財富,而選擇一種可以快速複製的創業機會,就是我們人生可以借用的支點。

如果把每個人的時間比做土地,有些人把它用來種白菜,種白菜是春天播種,秋天收獲,春天播種,秋天收獲,春天沒有播或意外忘播了,秋天就不收獲,像我們的常規工作一樣,幹就有收入,不幹就沒有收入,幹就有,萬一出點意外不幹就沒有收入。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是幾千年來的勞動分配原則,我們的爺爺奶奶都是這樣教育我們的。也有些人把它用來種果樹,如果把土地用來種果樹呢,一棵、兩棵、三棵……前期是沒什麼大的果實--既得利益的收獲,但是隨著時間的慢慢累積,一年、兩年,一棵棵果樹慢慢變成果園,漫山遍野……

這就是一種杠杆的力量,就是要談杠杆效應。什麼是杠杆效應?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這就是杠杆效應。而許多創業點子成功案例也正是借助杠杆的效應。

杠杆效應,要麼能夠省力,要麼能夠省時。

創業,恰恰需要杠杆效應。因為有杠杆效應,所以創業者能夠“以小博大”。

創業,可以缺錢、缺技術,但不能缺機會。機會就有杠杆效應。

創業,可以缺錢、缺技術,但不能缺機會。機會就有杠杆效應。

《華為基本法》第二十二條寫道:我們的經營模式是,抓住機遇,靠研究開發的高投入獲得產品技術和性能價格比的領先優勢,通過大規模的席卷式的市場營銷,在最短的時間裏形成正反饋的良性循環,充分獲取“機會窗”的超額利潤。

小小的一段話,有幾個關鍵詞:一是“抓住機遇”。華為創業時,相比於思科、北電這樣的世界巨無霸,華為除了“抓住機遇”,還能靠什麼?二是“獲取機會窗的超額利潤”,這充分說明機會有杠杆效應,所以能夠獲得“超額利潤”。在我們的概念中,除了壟斷和一些違法的生意外,還有什麼能夠帶來超額利潤,而機會之窗恰恰有這種神奇的功能;三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正反饋”,這既說明機會之窗的時間很短,也說明機會之窗消失後,當失去超額利潤時,必須進入企業運營的“正循環”,即試過真正的創業期;四是“席卷式的市場營銷”,因為機會之窗很短,所以速度要快,機會不等人。

“成功靠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利用機會。”這是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大趨勢》的作者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定見》中提出的一個定見。

《福布斯》雜誌出版人卡爾高把競爭總統成功的裏根、克林頓稱為“天生的機會尋找者”,而總行失敗的戈爾、希拉裏則是“解決問題的人”,而布什則是一個擁有人解決問題的高手下屬的機會尋找者。

李嘉誠則說得更直白,“龍卷風來了,豬都能夠飛上天。”豬並沒有長翅膀,不借助龍卷風這樣的機會,是無法上天的。

經常有人批評中國企業沒有戰略,成功也不過是機會主義的成功。

上述這句話可以分兩部分看,中國企業的成功是機會的成功,這點不假,沒有機會的杠杆效應,何來那麼人“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們?但機會主義則是因為機會相助成功後的一種“路徑依賴”,因為機會而成功,所以不斷追逐機會,總是處於“不斷創業”的循環中,這種人不是沒有戰略,而是把不斷追逐機會當戰略。

企業家與生意人的分水嶺,就在於抓住機會成功後如何對待機會。

毛澤東就是一個對機會的分析很透徹,對機會的把握很精致的“創業者”。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開篇的兩篇文章《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對中國革命的機會分析非常到位,最後的結論是“農民是中國革命的同盟軍”。弱小的工人隊伍,加上龐大的農民隊伍,中國革命就有機會,所以,要“打土豪、分田地”。

在《中國革命的戰略問題》中,毛澤東認為中國革命戰爭最重要的特點是“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國”。“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國家——帝國主義的不統一,影響到中國統治集團間的不統一。數國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與一國支配的殖民地是有區別的。”“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沒有回旋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