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李連傑的啟示(一)(1 / 2)

不用說,創造財富是當今最為招搖最為時尚也最具誘惑力的詞語了,成為富翁也是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它往往還是實現其他夢想的財富就是尊嚴,財富就是能力,財富就是成功的象征,你輝煌了,你燦爛了,你自我價值充分實現了,你這輩子就沒有白活。他人豈能不羨慕!

而為什麼有的人可以成為富翁,有的人無論如何努力還是窮困一生?這是因為——缺少商業頭腦。

一位智者說:“世界上到處都是有能力的窮人。”一位哲人說:“其實人與人都是很相似的,就差那麼一點點。”經商,其實就是一場頭腦的較量和智慧的遊戲。隻要掌握了正確的思考方法,你就如同換了一顆非常商業頭腦,從而創造財富。改變人生。

想當初,比爾·蓋茨怎麼就會做軟件,怎麼就會搞操作係統,因為他想到了,正如他自己說的“我頭腦好”。亞洲首富孫正義在美國讀書時沒錢就發明翻譯機,一下賣了100萬美元,後來開辦軟件銀行,他的頭腦也了不得。每個超級富豪的創業史都表明,他們的思想永遠處於不安分的狀態,世界上所有富翁都是最會用腦子賺大錢的,你就是把他變成窮光蛋,他很快又是富翁,因為他骨子裏就有那一種理性的創業思維、投資觀念以及重新選擇的氣度。

李連傑,大家都知道他現在在好萊塢打拳、演電影,一部片酬是1000萬美金,折合人民幣是8000多萬。為什麼會收入那麼高呢?因為他會打拳,獲得全國武術五連冠。假如他當初不相信或者不懂得把握好萊塢的機會呢?他在北京體育館打拳,一天才補助幾塊錢,8000多萬?天文數字,他不相信,也不去,反正他會打拳就餓不住,對嗎?

1、如果他在鄉裏菜市場打拳,能不能賺到錢?能!他的月收入可能是800元(鄉級市場)

2、如果他在縣劇院打拳,他的收入可能是8000元(縣級市場)

3、如果他在省裏打拳,他的收入可能是8萬元(省級市場)

4、如果他在CCTV打拳,那麼他的收入可能是80萬元(全國級市場)

5、在好萊塢一部片酬是8000多萬。李連傑本人沒變,隻是環境變了,載體變了,收入卻天壤之別?理財工具不一樣了,收入就大不同了。

我們看看從這(鄉裏菜市場)到這(CCTV)是不是幹就有不幹就沒有?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這是幾千年來的勞動分配原則,這些是傳統的觀念,都是“原始勞動力的累積!”幹就有不幹就沒有(用水桶提水喝),似乎很正常對不對?

好萊塢就不一樣(全球市場),好萊塢掌握的是“全球電影發行網絡”,隻是把他的能力複製到錄像帶上,就可以在全球賣版權,賣錄像帶、賣版權了,不需要親自跑到世界各地再打拳。所以一勞永逸(享用管道似的回報)。這是一種能力的累積,把他的能力累積到錄像帶上。好萊塢好不好,好!真的很好!那我們都去?別說我們,大家知道吧,趙長軍也會打拳,而且獲得全國武術十連冠,比李連傑還厲害。他有沒有去好萊塢?沒有!他有沒有一部片酬8000萬?沒有!因為好萊塢不是人人都能去的,不具有普遍可參與性,隻有少數的作家、歌星、演員可以,賣版權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到的。

那麼,我們在創業的過程之中,能創造或選擇一種可能把能力複製或模式複製的道路!把自己成功的經驗複製給3個人,幫助他們複製下去!成千上萬人的能力累加在一起,創造巨額營業額,我們叫它“先進的能力的累積!”把學來的成功的專業能力複製給3個人,3個人每人再複製3個就是9個、9個人每人再複製3個就是27個、81個、243、729、2187、6561、19683、59049、複製11次就177147人……假以時日就造就一個龐大的市場,造就全球商品流通的網絡,建造商品流通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流通的是汽車,收費站每過一輛車都收費,網絡行銷裏流通的是商品,每流通一款產品我們也都收5%,我們每個月都收永久市場版權費5%。前期多勞多得,中期是少勞多得,後期不勞也得,把幾千年的勞動分配原則更改了。

李連傑在鄉鎮打拳忙不忙?忙,很忙!在縣城呢?在省城、在CCTV都很忙!工作效率都一樣,效益如何呢?天壤之別,當醫生忙不忙?忙,很忙!當律師呢?開個飯店、開個小公司都很忙,工作效率都一樣效益如何呢?同工不同酬,投入的勞動成本是一樣,但是收益卻不一樣,人生如何能夠實現效益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你現在是在哪裏打拳?!有沒有找到人生的好萊塢?效益最大化,效益最大化,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沒有想過,隻有3%的人想過,所以大量的財富掌握在少數人手裏,多數人在為少數人工作,多數人在為少數人墊背。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老王當了一輩子幹事,眼看著身邊的人都一個一個的升遷了,自己眼看到了退休的年齡,可還是原地踏步,心裏酸溜溜的難受。老李幹了十多年技工,如今還是個技工,技術總是不長進,而和他同時進廠的現在都成了高工和技術主管,他心裏不免有點悵悵然。小鬆追了小芳八年,可仍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他還在苦苦追求。他們為什麼會停步不前?是他們天賦不夠,還是沒加努力,還是老天爺沒有給他們機遇?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人類文化學家利福德·蓋爾茨研究爪哇國的水稻農業,發現那裏的農業生產長期以來隻是簡單的重複,沒有什麼進步,他把這種現象稱為“內卷化”。隨之“內卷化”一詞就被經濟學家引渡到經濟學中來,解釋一些經濟現象。經濟學家認為,一個社會的變遷,一種事物的演進,一個人的成長,一旦陷入到內卷化的泥沼,就會在一個層麵上無休止地原地踏步、自我消耗、自我重複而不向前發展。老王、老李他們,就是因為自身的內卷化而停步不前的。人為什麼會發生內卷化呢?首先是思想觀念停滯不前。中央電視台曾做過一個報道,記者去陝北,看到一個小男孩在山坡上放羊,就問:“你為什麼要放羊?”小男孩回答說:“為了賣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