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替代效應。實際工資變動的另一種效應是收入效應,即實際工資提高了,隨著人們的收入的增多,人們便要減少工作而增加休閑,擁有更多的時間休息和娛樂。對一個人來說,替代效應和收入效用是正好相反的兩種效應,在一個人身上到底是那一種在起作用呢?這取決於實際工資增加的多少。一般而言,當實際工資增加水平不是很高時,替代效應就大於收入效應,一個人會把更多的時間用於工作,即勞動供給增加,但是當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即非常高時,收入效應就會大於替代效應,一個人投入勞動的時間就會見少,即勞動供給減少。當一個人創業成功,就等於是實際收入增加非常高,如辦企業、做生意一下子就收入了幾十萬,上百萬,就是收入效應,他投入勞動的時間就會大大減少,而把更多的時間用於休閑。隨著工作時間的減少,就會對前期創下的基業疏於打理,休閑時間的增多,則會花掉大量的錢財,休閑不是一種創造活動,而是一種消費活動,這樣下去,創下的基業就會逐漸衰敗。
一般來說,對於第一代創業者而言,知道創業的艱辛,所以一般都能夠保持勤勞節儉的習慣;到了第二代子弟,由於受到父輩創業的感染,長大後也會懂得珍惜生活;但是到了第三代,他沒有看到父輩創業的辛苦,祖輩創業的辛酸已離他遠去,身邊的財富對於他來說就像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根本不用勞動就可以得到。自小生活得無憂無慮,當然容易大手大腳,甚至不工作,坐吃山空。人常說“富不過三代”,就是這個意思。在過去生產力還不發達,社會競爭還不激烈的社會裏,“創業容易守業難”一般是指祖輩創業,子孫輩好逸惡勞而難守祖業。但是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創業容易守業難,則是由於市場競爭的加劇。
一是實物資本的跟進效應。現代社會,市場競爭的終極目的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利潤這隻看不見手,引導商家虎視眈眈,到處嗅著發財的機遇。如果你瞅準了一個行業,推出一種新的產品,一旦成功,立刻就會有很多人跟進。在別人跟進的過程中,市場供給增加了,迫使大家降價銷售,使利潤下降甚至是零利潤或負利潤。這樣你就必須有充足的資金和別人抗衡一段時期,等擊敗競爭對手後才可重新賺取利潤。如果競爭對手的實力比你強,你就會很快在競爭中敗下陣來。我的一個朋友在一個小區裏開了一家綜合性小超市,大超市能買到的日用品,在這裏都能買到,所以小區居民一般購物都不再去大超市,生意相當的好。但是兩個月後,小區先後就冒出兩個小超市,一個比一個氣派,不但價格很低,還送貨上門。我那朋友本就是貸款創業,資本沒有人家雄厚,隻好關門大吉。近年來興起的零售業和網絡業務,也經過了這種汰弱留強的階段。剛開始確實有不少公司賺取了大量利潤,可是後來跟進者太多,弱肉強食,好多實力弱小的公司就被淘汰出局。
二是人力資本的滯後。創業者要在競爭中獲勝,不僅僅需要雄厚的實物資本,還要有良好的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指一個人的知識、技能以及品質修養、處世能力等。創業期間需要的素質和能力和守業期間需要的素質能力是不一樣的。有好多人在創業期間是一個專業技術人員,通曉某一領域,因而創業很容易成功。但是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其角色就要發生轉換,即從專業人員向管理人員轉換,而且企業的規模越大,管理層次的要求就越高。用創業期間的經驗來守業,顯然行不通。據報載,自1999年起至今,經過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某市6000餘名下崗失業者憑著勤勞肯幹、踏實經營最終成功創業,成了令人羨慕的小老板。但到了今天,數千名小老板發現: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員工越雇越多、銷售額也增加不少,但是利潤卻沒掙到多少。不少小企業主因此而改了行,或重新成為失業者。仔細研究大量小老板落敗的根源,原來多數小老板的文化水平很低,平時又不注意學習,現代企業管理經驗的缺乏是導致其經營不善的主因。好幾位開辦小飯店、家具廠的小老板告訴記者,他們每天銷售產品掙來的錢大多鎖在抽屜裏,積攢多了就存進銀行,幾乎沒有幾個人知道應該做一筆詳實的賬目,以方便控製成本、節約開支,取得更大的利潤。小老板急需補補管理課,如產品和服務核算成本、庫存控製、企業財務計劃和財務報表及原材料采購等幾大方麵的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