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1章 臥龍(2 / 2)

躬耕南陽這個畫麵看起來很簡單,完全可以當做隱士圖來做,畫麵中有一座山、一條小溪、一塊農田、一座茅屋、一個隱士外加一個童子,嗯,反正常規意義上的隱士圖就是這樣的。

但他要做,當然不會隨大流的這麼做。

大山可已有,小溪也可以有,農田、茅屋、童子也可以有,但作為主角的隱士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

而這就要考慮一下諸葛亮當時的狀態了。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時的狀態是什麼樣的呢?

綽號說明了一切:臥龍。

就在三國演義中,曹老板說過:“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

也就是說諸葛亮是一條龍,但隻是暫時臥於南陽的茅廬中罷了,遲早會乘時而變,飛騰宇宙之間興雲吐霧。

所以徐景行要做的就是在畫麵中將這種雖然臥著但始終在醞釀著乘時而變的畫麵感。

這種玄之又玄的感覺要如何表達出來?

當然是借助文學的表達方式了,通過對畫麵中的細節要素來表達這一點。

於是在他的設計中,畫麵變成了這個樣子:以一座小山加若幹平整的農田為大背景,以一座幹淨整潔的大院子做近景,把主角諸葛亮仿製在房屋的書房內正在讀書的樣子,旁邊還有個正打哈欠的小書童在扇扇子。

嗯,畫麵就是這麼簡單,但簡單畫麵下的細節卻需要細細琢磨。

首先,農田耕耘的整整齊齊而且看上去數量還不少,這表明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時不止是口頭上說說,而是真的有種田,盡管可能不會是親自動手,但足以說明他對農業非常重視,也為以後執政蜀國內政時重視農業的政策奠定基礎。

其次,諸葛亮的動作,看似在讀書,可細看就會發現他讀的不是書,而是一副展開的地圖,如果細看就會發現這是一副軍事地圖,上邊有若幹關卡、山川水流地形走勢,如果再細看,就會發現地圖上的山水地形跟蜀中一帶非常相似,這也正好表明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戰略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有準備。

再次,諸葛亮的書桌上立著一支蠟燭,而且是點亮狀態,雖然在玉雕作品中沒辦法清晰的表達出黑夜與燈火這兩種跟色調緊密相關的要素,但隻要刻畫出火苗的輪廓就足以表明一切,告訴大家諸葛亮這是在秉燭夜讀,暗示諸葛亮就算是在隱居狀態也非常刻苦。

最後,打著哈欠扇扇子的書童。一般隱士圖中的書童基本上跟路邊的石頭小溪一樣是個點綴物,可有可無,也可以是任何形態,但在這裏,通過對書童動作、神態的刻畫,來告訴讀者天很熱、天很晚這兩個無法直接表達出來的要素,以此來反襯諸葛亮的刻苦。

看明白這些要點之後,就會明白諸葛亮為什麼會被稱之為“臥龍”了。

臥龍首先是一條龍,是遲早要乘時而變飛騰與宇宙之間興雲吐霧,不會一直臥下去;其次,就算是臥龍,臥著的時候也不是在打盹,而是時刻準備的乘時而變,為自己飛騰宇宙之間積蓄力量。

對應在諸葛亮身上,就是說諸葛亮這個人有大才,而且是不甘平凡的,絕對不會甘心於做個耕田的農夫,也不是純粹的隱士,就是一條龍,一條隨時想著飛騰與宇宙之間的巨龍,等的是明主,更是一個時機。

說實話劉備雖然算得上是個明主,但卻不是最佳選擇,最起碼孫權和曹老板都不比劉備差,實力比劉備更強。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選擇劉備做主公呢?

因為劉備可以為諸葛亮提供更更廣更遠的飛騰空間。

說白了,就是在劉備手下,諸葛亮能做的事兒更多,可以發揮出百分百的實力。如果在曹老板或者孫權手下,諸葛亮要麼做個郭嘉那樣負責出謀劃策但不掌握實權的軍師,要麼像荀彧那樣隻負責內政,不可能軍政大權一把抓,更不會被托孤。

但諸葛亮又不是那種他貪戀權勢或者富貴的人,他的人生目標隻有一個: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因為他是一條龍,遲早會騰飛的,需要的隻是一個可以讓他盡情興雲吐霧的機會。

劉備則是那個機會。

如果理解了這一點,那麼就能理解諸葛亮在蜀國時期的所作所為,也就能徹底理解諸葛亮這個人以及這類人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