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2章 誡子書
當然,徐景行絕不是說諸葛亮是完人,隻是說諸葛亮這類人都是有大理想大報複的,是不甘於蠅營狗苟的,這種人在整個曆史上都不多見,但每一個都是真正的人傑。
可以不喜歡這樣的人,但他們也確實值得每一個普羅大眾欽佩。
所以在雕諸葛亮係列的時候,徐景行格外的用心。
除了躬耕南陽、三顧茅廬、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七擒孟獲、白帝托孤等係列外,他還將諸葛亮的幾篇名著全部雕了出來。
其中最為經典的《誡子書》被他雕在一柄用羊脂玉雕刻而成的羽扇上。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全文八十六個字,字字珠璣,徐景行雕的格外用心,把每個字當成人生中最後一個字去雕琢,耗時三個半小時才完成,這樣的速度對他來說已經是非常非常慢的了。
至於字體,它用的是正楷,一筆一劃端正無比,字體結構、筆鋒筆勢全都嚴正端莊,宛若諸葛亮這一生。
完成後,他幾乎脫力,在椅子上做了好大一會兒才緩過來。
這一點也不誇張,而是真的差點耗盡精力。
沒辦法,他太喜歡這篇《誡子書》了,在初學書法時就經常描摹,後來也經常用各種字體來書寫這篇短文,到現在為止,他的書房裏還掛著這樣一幅立軸,當然是他親自書寫的,不過那是十年前的作品了,他的水平也就那樣,不過是在他父親的指點下完成的,是他當時最滿意的一幅字,特意裝裱起來掛在臥室裏的。
這麼多年,家裏很多家具、裝飾品都換了,連房子也換了,唯獨這一幅字沒有換。
這篇文章的文學水平不必多說,在中外整個人類曆史中出現過的家訓類文學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存在,不光文字精煉,這些文字體現出來的思想和觀點直到現在依然一點都不落後。而且通篇隻說為人,不摻雜一絲一毫的其他因素,這點尤為難得。
更加難得的是這一片《誡子書》完全是諸葛亮本人一生的縮寫,文章中的種種,諸葛亮都做到了,或者說,諸葛亮就是那樣一個人,完全是以這個為標準而活的。
喜歡教育人的人很多,但能夠以身作則的人卻不太多,而是說一套做一套的居多。
但諸葛亮以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以身作則”這四個字。
當然,做人和做學問是一回事兒,參政、治軍又是另外一回事兒,這一點諸葛亮看的很清楚,所以在誡子書中諸葛亮隻說如何修身如何治學,而一點也沒有涉及政治、軍事等內容,跟其他一些家書完全不同,甚至連“耕讀傳家”這一類治家類思想都沒有涉及,將“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的淋漓盡致。
從這個角度看,諸葛亮完全當得起“不世奇才”這個讚語,看的非常通透,看的也非常長遠。
這麼一對比,曆史上其他一些家訓就要第一次層次了,很多家訓著重提及的不是其他,反而是傳家、治家類內容,也有為人處世一類的內容,甚至有一些專門寫勾心鬥角甚至參政謀國之類的思想,其中隻有少部分提及了個人問題。
所以徐景行一直以為,哪怕諸葛亮沒有其他才能,隻憑這麼一篇“誡子書”也能成為整個華夏曆史上最令人欽佩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誡子書》,一部分知道《誡子書》的也是隻知其名二部知其文,很少有人專門讀過甚至背誦過全文。但是,滿世界都是“淡泊明誌”“寧靜致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類的書法作品,甚至曆史上有很多名人幹脆就把《誡子書》中的一部分拿過來當做家訓。
說句不客氣的話,這片《誡子書》在很大程度上引領了這塊土地上的思想風潮,如果擱在春秋戰國時期,憑借這麼一篇文章,諸葛亮就有資格被稱之為“諸葛子”。
徐景行這前半輩子,就是按照《誡子書》來學習和修身的,雖然他的成就和能力距離諸葛亮還非常非常遠。
也就能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達一下內心的崇拜之情。
好吧,就當他是個追星族,跟現在的粉絲們給愛豆刷榜買廣告屏慶生送禮物接機一個性質。
嗯,真沒什麼區別,也沒什麼高低之分,就是喜歡的愛豆一個還活著,一個已經死了幾千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