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七,夏陽節又稱紅繩節,傳說很久以前民間有一位紅繩婆婆,心底慈愛,以撚紅線為生,她撚的紅繩結實又漂亮,如虹如霞。身邊有一位小孫女承歡膝下,紅繩婆婆每天都會多撚上一些紅繩,為以後小孫女出嫁留用。然天有不測風雲,那一年狂風肆虐,鎮上多數人家都房倒屋塌,甚至連人都卷到天上去了,紅繩婆婆便拿出多年積蓄的紅繩加固房舍,保很多人安然無恙度過災難,而她的小孫女卻不幸被卷至天上,生死不明。
而人們感其恩德為其祈禱,上天念其孤苦,特此掌管賜福、緣分之職,用紅繩記載人們的願望、期待予於成全。農曆七月十日婆婆奉旨上天,奈何紅繩婆婆傷心成疾,無法念出更多的紅線,所以人們為了福佑每到七月十七自己撚紅繩,一則求願賜福,二則安慰婆婆。
暮色四合,華燈初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
傍晚的街道因著夏陽節變得分外的熱鬧。長街兩旁滿滿的紅燈籠順著街綿延而去,與天相接,火光照的剔透,直迷離了人的雙眼,連街上人的臉頰也因著多了份紅潤。
怕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就隻遣了幾個護衛化作普通百姓隱入人群護在兩旁,連丫鬟也隻是帶了一個貼身的菱兒。林萱牽著若嫵閑閑地走在街上,身後跟著菱兒,手裏捧著祈福用的紅繩。
這將軍府用的紅繩可是很有講究的,紅繩由白夫人親手撚製,長約三尺,鮮紅喜慶的錦紅絲並柔軟的金線一同撚成,後用祈墨香熏蒸七七四十九個時辰方算完工,最後將各種精雕細琢的方臘綴於其上,起裝飾助燃之效。金線的使用也是有規矩的,有官爵根據官職高低限用一根到五根金線不用等,無官爵的達官貴人則是不能用金線的,更何況民間用的紅繩則更是不能太過精致了。
街道熙熙攘攘雖說是好不熱鬧,白若嫵被林萱牽著,一直走的小心翼翼的,睜圓了好奇的眼睛可憐兮兮的這瞅幾眼,那瞄幾回,還盯著紅彤彤的糖葫蘆默默吞了吞口水,她抬頭看見林萱因嘈雜的人群而微皺了秀眉,隱去神情,一副安靜乖巧的樣子。
夜色如水,漫天的星子似一雙雙璀璨明亮的眸子,像是應誰之邀來為這夏陽節做個見證,見證這個不尋常的節日夜晚。
走了段時間,林萱察覺出牽著的手心有些濡濕,回身漾出一抹溫暖的笑:“嫵兒,累不累,我們馬上就到福台了,將紅繩係於祈願網上,這樣就能得到紅繩婆婆的福佑了。”說著,林萱用娟子試了試手心的薄汗。
白若嫵仰頭道:娘親,嫵兒不累,我們快走吧,嫵兒也想紅繩婆婆實現自己的願望呢。“說著白若嫵快步上前拉著林萱作勢要走,林萱隻是彎了彎眉眼,繼續向前,另一隻手卻是在左側輕握成拳。”
轉過街角,潮濕的氣息混著沁人心脾的祈墨香撲麵而來,眼前竟是一湖碧水,清波微漾,本該是清新靈動卻被湖麵上飄的花燈給映出些瑰麗嫵媚的味道,趁著朦朧的夜色,像極了一位猶抱琵琶半遮麵的仙子,盈盈水波便是眼中的旋律。
湖心是一個與水麵持平的巨大圓台,可容近百人立於其上,圓台被一張球形的大網籠罩著,遠遠望去,像一顆好大的珠子浸在水中一般,附近停了不少的竹排或船隻。
林萱見嫵兒呆滯在那,不禁抬手遙指,“嫵兒,那就是福台了,求福佑的人要乘船過去將紅繩係於祈願網上,之後還有歌舞表演,等吉時到,便要點燃,到時祈墨香甚是濃鬱,三日不散呢,我們也快些過去吧。”
湖邊,早已有隨行的仆人打點了船隻靜候。見林萱二人走近,忙行了禮:“夫人,小姐請上船,一切都已安排妥當。”說罷,躬身先扶了白若嫵又回身去扶林萱,隨後婢女和一個護衛陸續上了船。
長蒿撐起,船離開了岸朝湖心而去。祈願網四周紅綢飄出長長纏綿的弧度,頂端的十幾枚紅燈籠圍城了圈,一時間覺得紅光浪漫。
隨著船駛進,球形的祈願網頂端離圓台近四米高,網格下方較大可供人進出,上方則是大小均勻,尤其是靠上方吊有圓環,現在可見已有不少紅繩自上垂下,隨風而動。湖麵在網的周圍東西南北方位有連接著祈願網的繩索,另一端固定於水下的暗樁。
不多時船停在了一處繩索處,白若嫵有些不明所以,眨了眨眼睛卻也沒問。林萱拉著她輕聲解釋道“這是享譽我朝的打鐵老怪製作的祈願台,他呀,善機關巧簧,求他打造物件實屬難事,但若是提供了能讓他感興趣的圖紙設計,他會傾力打造,分文不取。而傳說這祈願台就是一位神秘人物為了自己心愛的人曆時三年設計而成,不久後嘔血身亡,鐵老怪為其設計和深情所動,打造了這架祈願台,如今成為大家祈福佑的地方,也算是流傳後世了。而這祈願台可係數萬條紅繩,也不是誰係哪裏都可以的,高處的位置則需重金買到繩索的鑰匙。才能高掛其上。嫵兒,要小心點。”林萱的話有些快,像是不忍回憶什麼,而一字一句裏似乎藏了很深很深的悲涼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