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痛肉不變色而少熱。其脈沉實。惡寒喜飲暖。五七日則瘡麵凹而陰黑。腐爛潰而不速。久則開而不斂。宜服補中益氣加溫暖藥。外敷玉龍膏。待陰氣散而陽氣回。
則瘡赤而肌肉漸長。痛減如失。人亦得生矣。若不知此。而誤以敗毒等劑。多致不救。學人參之。
明陰瘡毒似陽瘡症論
夫瘡之始發。於陰於陽。豈有定規。調護失宜。致令陰陽偏勝。即有瘡變之患也。如毒之初起。
筋攣骨痛之時。經雲。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當以表散之。使邪易散。而毒易消。不知治此。再以內疏之劑。敷以寒涼之藥。或食冷物。使瘡毒內陷陰極而方生。陽氣漸回。令人煩悶譫語微渴。其脈沉細而數。治宜補中益氣湯而加溫暖之藥治之。為上工矣。
明陽瘡毒似陰瘡症論
人之瘡惡屬心火乃正理也。亦有初起色紫赤而腫痛。脈沉細數。而惡寒喜暖。非真寒也。乃火極似水。陽極生陰。亢則害。承乃製之理。或平時富貴享用濃味。服金石等藥致之。故有陽極似陰。始熱終寒之變。宜順其時而服內疏托裏瀉心等劑。治之即愈矣。
明瘡毒入內罨論
瘡之始發。肉色未辨。經絡初滯之時。宜表散。以托裏之劑。使經易通。而毒亦散。況瘡為陽。
而令外出為順。內經雲。汗之則瘡已。令榮衛通行。妙在斯矣。有等通俗之人。不聽良言。而自高傲。強自內疏。不知脈浮在表之理。返使邪內罨。如傷寒症當汗而誤下之意同。致令外如麻。裏如爪。
增寒壯熱。邪已內攻。急以蒜灸。以接其陽。令外出。更以托裏大補之劑治之。若不如此法。必不能生矣。常見有瘡疥之人。熏燃拈子等藥。亦令入內。皆自取其傷生之禍爾。
明妊娠瘡瘍治法不同論
大凡婦女有孕。忽生癰疽疔毒。始發及未潰已潰之時。當知雙見。而用藥豈比尋常人也。如奪命丹返魂丹內有砒 巴射等類。有犯於胎禁。及內疏硝黃大下之藥。焉可例用。止宜調氣血安胎托裏之劑。可保無虞。此乃警生死之大要。不可不知也。
明產後瘡瘍治法不同論
大凡婦女生產之後。氣血大虛之際。而感受七情六淫。致令榮衛不行。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況元氣不足。豈能禁於巴 暴悍之劑。隻宜大補氣血。大托裏之藥。八珍湯丸內少加溫暖藥。使榮衛通行。毒瓦斯消散。無不安乎。不然。恐致虛損。瘡亦敗壞。潰而不斂。多致不救矣。
明嬰孩瘡瘍治法不同論
嬰孩之輩。乃氣血未克。筋骨未堅。脾胃尚脆。凡有癰疽。多是胎毒。或母不慎調護。致令血氣壅滯。多生瘡腫。止宜內托內疏湯劑。和緩之藥。不可用大猛峻之劑。有傷胃氣。外有無辜疳毒。豈同大人治之。宜消疳大補之劑即安矣。
明師尼寡婦室女瘡瘍治法不同論
凡師尼寡婦室女。雖雲牝體。乃異於妻外家乎。然無房室。常有憂思之苦。欲心蒙而不遂。有失交歡。氣血欠和。陰陽乖戾。凡有瘡瘍。治法亦異。雖內托補中之劑不殊。而調經舒鬱安神之藥不缺。
隨症治之神矣。
明宦官及富貴人瘡瘍治法不同論
夫宦官富貴人者。性自驕奢。膏粱濃味。受享不同。形誌苦樂亦異。及年老衰弱。酗酒勞房。多令陽勝陰虧。凡有癰疽。勢不可緩。內疏內托。必用大劑攻之。方得其宜。然性貪不忌口。略少苦即難禁。此其常也。
明貧賤勞逸人瘡瘍治法不同論
夫貧賤之人。饑寒勞苦。風霜有之。誌慮居處奔馳有之。致令榮衛不通。血脈凝注。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非膏粱之變。形苦誌樂之所生乎。既受享不足則血氣不克。形骸瘦弱。癰腫初起。必大補內托為先。已潰之後。宜補中益氣加減。令氣血衝和。不致 羸頹敗。醫術之玄妙在斯矣。
明南北方人瘡瘍治法不同論
經言東西南北中五方人土產濃薄。居處高下。風寒暑濕。各地不同。日用穀 頗異。所以黃帝舉五方之問。岐伯進五治之功。針砭 淋灸之法。乃五方得宜之用。而今年力衰壯。五土之別。學人當詳察之。不可不備矣。
明鴇嫗妓瘡瘍治法不同論
夫 妓者乃煙花路柳。人人可折。逐日交歡。罕於間隔。鴇嫗易老。是精華作喪於早年。雖受男子陽精補益。自己豈無泄漏。故雲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易為殃。嫖客亦然。凡此之人。有瘡難愈者何也。蓋精血不足。難潰難斂。必須大托大補。先禁房色。非百日不痊。豈但瘡瘍諸疾可忌。
養生之源。莫出於此矣。
明肥人瘡瘍治法論
夫肥人多濕多痰。多氣虛。形體外實者多肉。內虛者屬氣虛。故氣虛之人生瘡瘍故多癰。癰者壅也。屬陽在表。氣虛即表虛。故多浮腫於外。皮薄色赤。宜內托之。使邪不內陷則易潰而易完。丹溪雲。肥人宜二陳湯加人參 歸術金銀花連翹等類治之。無出於此。學人察之。
明瘦人瘡瘍治法論
夫瘦人多火多血虛。血虛即陰虛。陰虛即火盛。火盛即發熱。筋骨瘦而不勝於寒。蓋皮寬肉緩。
如生瘡瘍則多疽。疽者阻也。屬陰。因榮血受凝注不從。正是陰滯於陽。血滯於氣。則為疽也。又雲疽乃五髒之毒。癰為六腑之毒。故疽多附於骨。肉色不變。故難潰。潰而難完。治宜八珍湯中加金銀花連翹附子之類加減。妙在於不執其方。斯為上工。學人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