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3)

明瘡瘍標本論

夫瘡瘍者。乃瘡之總名也。瘡者傷也。肌肉腐壞痛癢。苦楚傷爛而成。故名曰瘡也。

瘡之一字。所包者廣矣。雖有癰疽疔癤瘰 疥癬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亦止大概而言也。又雲外科者外之一字。言瘡雖生於肌膚之外。而其根本原集予髒腑之內。經雲。營氣不從。

逆於肉理。乃生諸瘡毒是也。當察其瘡生於何經部位。則知何經先病為本。次則察其有何苦楚。兼現何經症候則為標。既明其標本。治之亦然。對症主治。內托為本。次則調瀉營氣。營氣者。即胃氣也。去其兼現之症為標。使其經絡流通。髒腑內無壅滯。非苦寒之劑不能除也。此治瘡標本之法神矣。藥下於咽。其痛立止。何必其乳香沒藥乎。後學瘡科。

若不熟玩此等議論。恐臨症處方。豈能便自胸中了然哉。

明瘡瘍脈理論

夫脈者陌也。徑也。乃血氣之徑路也。然診脈之時。出於醫學精明。奧於七診。心靈智變在毫忽間。浮沉遲速之機。表裏虛實之際。脈訣雖詳。瘡症少異。餘之才菲德薄。喜其文不繁。而一語解開。可為千載之師何也。緣古今名醫。累世雖遺秘術傳家。及至緊要捷法。竟不傳於紙筆。

而留之於肘後。何仁於天下也哉。經雲。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是也。

大抵七表浮孔滑實弦緊洪兼長大散數等脈。皆有餘之脈。如瘡瘍未潰之先現之則吉。已潰之後現之又少不宜。如微沉緩澀遲伏軟弱結細等脈。皆是不足之脈。即血氣不足也。未潰之先有此不足之脈。乃毒瓦斯深陷。已潰之後。又卻少宜。更參瘡之輕重。標本虛實。色脈相應。良為上工也矣。

明瘡瘍是陰陽相滯論

陰陽者是氣於血也。氣者衛也。血者榮也。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相並周流。循環無端。莫知其紀。一日一夜一百刻。凡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是其常也。

氣為陽熱。滯於氣。固無寒滯也。血為陰寒。滯於血。固無熱滯也。氣得熱則行速而太過。

血得寒則凝遲而不及。人之居處。七情之偏。五味之過。六氣之勝。感之則氣血凝塞。隧道不通。升降有妨。運化失宜。如氣為滯則津液稠粘。為飲為痰。滲入脈內。血為所亂。因而為泣。或為沸騰。此陰滯於陽也。正是血滯於氣也則為疽也。如血為滯。隧道壅塞日增。溢出脈外。升降有礙。運化失令。此陽滯於陰也。正是氣滯於血也。則為壅也。病分寒熱者。是人素稟之偏。虛邪雜染。豈可以陽為熱。

陰為寒耶。浮洪弦數者。乃氣病之脈。豈可遽作熱論。沉細弱澀。乃血病之脈。豈可遽作寒論。雖萬病莫越於此。豈止癰疽疔腫乎。餘熟推評至此悉矣。

明瘡瘍分五善七惡論

夫瘡之五善者。即瘡之五吉也。七惡者。即瘡之七凶也。五吉見三則瘥。七凶見四則危。

言其一善者。動息自寧。飲食如常是也。二善者。便利調勻。無諸痛苦也。三善者。服藥靈應。腫消膿少是也。四善者。神氣清爽。語音清亮是也。五善者。氣體和平。起居如舊是也。一惡者。煩躁渴甚。腹痛時嗽。泄利無度。小便如淋是也。二惡者。膿血大瀉。腫痛甚腐臭壞。廣爛難禁是也。三惡者。喘粗短氣。恍惚嗜臥是也。四惡者。黑睛緊小。白睛青赤。

斜視或上視也。五惡者。四肢不便。神昏色暗也。六惡者。不能飲食。亦不能服藥。口不知味也。七惡者。聲嘶色敗。麵浮肢腫。唇鼻青黑。滯氣也。然瘡有七惡。而觀其皮膚緊急。脈無止數。微有神氣善能會調攝者。亦可保其生命。此凶中變吉也。然瘡雖有五善。

見其皮膚肉緩。又不能善會調養。多欲多勞。亦傷生命。此吉內生凶。後學人不可不知也矣。

明瘡瘍原無定處論

夫瘡瘍者。乃氣血凝滯而生。豈有定位。內經雲。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因營氣凝滯於五髒六腑之內。則為五髒六腑內癰疽。如凝之於皮膚之外。腦背肢腹之間。

隨處而名之。然又有不因凝滯而生者。所謂墜仆打跌金刀箭傷。湯火炙烙。及蟲獸爪牙傷害而成瘡者。亦無定位。故以此鳴之於觀者味之。

明瘡瘍色脈形症當參相應論

瘡瘍者。因氣血不和。感受六淫七情而生。或濃味房勞過度。致令肌體空虛。染不正之氣。所有經雲諸癰腫筋攣骨痛者。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當診其脈浮緊洪緩。在何經部位。再辨之以色。是何經所苦。假令瘡生在脅肋。即知肝膽二經部位受邪所生。其人麵色當青。其脈左關浮緊弦數。其症寒熱嘔逆。脅痛多怒者。此正經自病也。故雲能合色脈。可保萬全。如得肺脈浮澀而短。麵白色。在秋月是金克木也。脈訣雲。秋得肝而亦何宜。舉此一隅而象髒何知也。醫當精此。

明瘡瘍部位所屬經絡論

夫人之體者五也。皮肉脈筋骨共則成形。五體悉具。外有部位。中有經絡。內應髒腑是也。假令瘡在頭頂者。即足太陽經也。麵部陽明經。頸項肝經。肋膽經。手足心內應心經。背為諸陽。腹為諸陰。臂膊即手之三陰三陽經所行。股脛即足之三陰三陽經所屬。七竅者目肝耳腎鼻肺舌心口脾。是五髒之竅也。如有瘡瘍。可以即知經絡所屬髒腑也。

明瘡瘍生十二經絡當分氣血多少論

夫分經用藥。當知氣血多少。多則易愈。少則難痊。瘡科之醫。明此大理。不致有犯禁頹敗壞逆之失也。如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足少陽膽經。足少陰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