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軍隊建設(1 / 2)

伏爾加河之戰取得了輝煌的戰果,特種部隊2營也速兀哥所部在艦炮掩護下搶灘登陸,在敵軍眼皮子地下構築野戰工事,為後續部隊建立了寬闊的登陸場。英勇的特種兵抵近到弓箭射程之內,以排槍攻擊敵軍,遏製了敵軍騎兵的衝鋒。

但是在此戰中也暴露出了槍騎兵火力不足的問題,稀疏的排槍射擊不足以壓製大規模的騎兵衝鋒,這是造成30餘人傷亡的原因。敵軍隱藏在密林裏,限製了排槍射界,但是也使騎兵衝鋒的隊形疏散了,這使得2營還可以勉強支持。敵軍的戰術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對雙方都不利。

巴根台設想過,如果是在廣闊地域,特種部隊突然遭遇大規模敵騎襲擊,沒有時間構築野戰工事,沒有時間列陣,那麼敵騎最終淹沒少量的特種兵是可能的。在蒙古大軍將來的作戰中,無論是黑海沿岸國家,羅姆蘇丹國,欽察部落,十字軍騎士,俄羅斯騎兵,還是波蘭、匈牙利、特蘭西瓦尼亞等國都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巴根台從來就沒有輕視過未來潛在敵人的力量。

所以,特種部隊缺乏一種近距離的火力支援武器,可以連續射擊,形成持續的彈雨。解決的辦法,就是設計一款機槍裝備到連排級的部隊中。

以巴根台目前創立的軍工體係,製造先進機槍是不可能的。無論是後坐力式連續射擊,還是導氣式、回彈式射擊都需要一定的加工精度,在銅彈殼還遙不可及的時代,設計這樣的機槍隻能是奢望。

人類從排槍射擊進入到機關槍時代,是從管風琴式機槍開始的。將一排槍管練成一體,然後射擊,形成持續火力輸出,實際上就是聯排步槍。但是這種機槍的裝填問題無法解決,一次射擊之後,需要一個一個的重新裝填子彈,複雜的戰場上誰給你這個機會?這實際上就是一次性的槍械,敵人衝上來了,一次突然的火力急襲,然後銷聲匿跡。這肯定不符合巴根台的要求。

1718年,英國人詹姆斯巴克發明的第一種輪轉式的機槍,類似於後來的左輪手槍。圓形彈倉可以容納6顆子彈,搖動手柄一一對準槍管擊發。這種設計其實是比較先進的,但是彈容太小,不足以壓製波次的攻擊。

直到1851年,一個比利時軍官才發明了第一種可以投入實戰的機槍。這是一種手動輪轉式的機槍,將37根槍管築在一個圓管裏。圓盤形的彈盤同時也是一個閉鎖塊,彈容37發。將機槍後部的拉杆拉開,把彈盤放在後部彈倉內,推上拉杆就可將彈盤上好。這個時候37顆子彈正好對準37根槍管,同時也完成了閉鎖,射擊準備完成。然後搖動手柄,擊發裝置將這37顆子彈逐一擊發,射擊完畢之後,再重新上彈盤。

這種機槍被稱為米特留雷斯機槍,使用這種武器,一個熟練的機槍手可以達到每分鍾200發的射速,在這個時代絕對是壓製敵重兵集團的大殺器,也符合目前的技術能力。巴根台就剽竊了這種設計,命奇斯托波爾槍炮廠試製樣槍。

經過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3個月之後試製成功,隨後進入批量生產。槍械全重235公斤,子彈口徑15.4mm,和步槍子彈通用。為了保證米特機槍的機動性,奇斯托波爾車輛廠為該槍設計了專門的機槍車,可以伴隨攻擊部隊前進,為騎兵提供火力支援。

第一批米特機關槍列裝之後,特種兵們立即喜歡上了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但是製約這種裝備使用的,不是武器本身加工的難度,而是火藥生產。不解決硝石的問題,火藥廠的產量就永遠受限製。米特機槍的彈藥消耗是巨大的,部隊根本就供應不上,所以,目前每連隻能裝備一個機槍排,3個機槍組,每營直屬的機槍部隊也不過6挺。這樣的火力強度,還是不夠。

目前硝石的來援主要是阿拉伯商人從印度進口的硝石,奇斯托波爾火藥廠在伏爾加河的島嶼上建立了一批硝田,另外就是從察合台兀魯斯經過河中行省、阿姆河行省和朮赤兀魯斯長途運輸過來一部分。目前月產顆粒黑火藥可以達到2噸,供應遠征旅的訓練和作戰都勉強。

真正的火藥消耗大戶是海軍。如果要在黑海有所作為,那麼王後級的火力強度明顯不夠,新的更為強大的戰艦正在設計中。將來裝備32門真正大炮的戰艦才是黑海艦隊的主力,不解決硝石來源的問題,這樣吞噬火藥的巨獸也不是蒙古海軍裝備的起的。

俄羅斯戰役已經迫在眉睫。在拔都王爺的嚴令下,特種部隊的擴編已經展開,2個營的新兵已經訓練了3個月。隨著熱武器成為特種部隊的主戰裝備,中遠距離的作戰越來越成為主流,按拔都王爺的意思,必須要降低特種兵選拔的標準。一個新兵熟練使用槍械20天足矣,但是熟練使用弓弩至少2年,既然如此,特種部隊堅持千裏挑一的標準就不明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