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內部分裂(2 / 2)

他遣納爾丁帶領總參親衛部隊2千人北援山東,嚴令彭義斌立即向盤踞真定的武仙進攻。為此,他向朝廷請旨,任命彭義斌為大名總管。

忠義軍雖然已有暮氣,但戰鬥力不是武仙這種軍閥武裝可比的。彭義斌擊敗武仙,迫使他匹馬逃回汴梁。彭義斌收編武仙餘部,已經擁眾數十萬了。

但在這個時候,山東忠義軍真正的敵人出現了。木華黎之子孛魯國王改變了其父先取關中,據天下之險的戰略,決定先取山東。

孛魯親率蒙軍主力與彭義斌部忠義軍會戰於內黃五馬山,彭義斌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彭義斌之死震動了忠義軍全軍,也震動了南宋小朝廷。

這是忠義軍成軍以來的第一敗仗,巴根台新失大將,恰恰又是死於木華黎之子孛魯之手。他當然知道蒙軍的戰鬥力,當年那個在木華黎大帳裏唱起祝酒歌的男孩子也成長為了一方大將,他預感到危機來臨了。

他立即命令劉慶福、黃凱部北上增援李全,而蒙軍數十萬已經開始攻擊益都了。

忠義軍李全部戰鬥力是極強的,巴根台創立的新式部隊非一般軍隊可比。可是他兵力太少了,李全的兵力隻有蒙軍的8分之一,與蒙軍大小百餘戰,終因寡不敵眾被圍於青州城中。巴根台心急如焚,傾淮北軍全力支援李全,但是他沒有親自出馬。與孛魯在戰場上相見,他是怎麼也接受不了的。

隨著北軍的抽調一空,製帥徐唏稷對節帥府的態度不再恭順了,日趨傲慢起來。巴根台渾不在意,他的目光緊盯著青州城。

其實,臨安的朝堂權相早有密令到製帥府,命徐唏稷趁山東大戰,淮北無兵,密圖巴根台及節帥府。但是巴根台何等威名,徐唏稷終不敢輕舉妄動。

史彌遠不耐煩了,不久就內調徐唏稷為戶部侍郎。調盱眙軍總管劉焯為新任淮東製帥,並允其帶3萬鎮江兵。

正在劉焯殺氣騰騰欲圖節帥府的時候,山東戰局已經惡化。從某種程度說,這也可以說是巴根台的一個失算。機動作戰本是忠義軍所長,巴根台為何要李全嬰城自守呢?

因為巴根台深知蒙古軍隊的特點,論機動能力,山東軍再強也不如蒙軍騎兵。但是蒙軍也有弱點,就是不擅攻堅。如果守住堅城,蒙軍就會繞過城邑大掠四野,最終還是會退去的。

但是孛魯不同,他是漢化很深的蒙軍大將,他知道占領一個地區遠比蹂躪一個地區重要的多。對青州城,他是不會放棄的。他築起築長圍,夜布狗砦,斷絕青州內外糧道,意圖用長圍久困的戰法攻占青州。

李全遣偵察參謀周興祖趁夜縋城,從間道走楚州忠義軍參謀本部,請求巴根台派遣援兵,巴根台已經無兵可派。找製司衙門請求南軍發援兵,此時的製使已是接到宰相指令,謀劃殺害巴根台的劉焯了,怎麼可能派往山東一兵一卒。

巴根台早將生死置之度外,為了保全山東,保全忠義軍,他個人的生死無關緊要。他知道蒙軍對待抵抗者的殘酷,他怎麼能讓這樣殘酷的事情發生在他如此熱愛的山東土地上。

但是巴根台的奔走全無成效,他身邊隻留了50人的親衛參謀,其餘都派到青州了。在青州,李全和李福兄弟也在商議,李福說:“我們兄弟都死在這裏實在是無益。你身係忠義軍存亡,我意我守在這裏,你趁夜間道出城找王節帥求援,或許我們還有一條生路。”

李全淚流滿麵,說道:“敵軍數十萬,哪裏那麼容易。我早晨出城,晚上就會城破。二哥,還是你突圍求援我留守。”

最終,是李福趁夜突出重圍,來到淮北,向巴根台哭訴青州的危急情況。蒙軍圍攻青州已經7個多月,城中食盡,原來20萬軍民的青州城現在已經十不存一。

巴根台心如刀絞,他命李福和楊妙真進城向劉焯求救,陳說國家大義。自己率身邊的50人衛隊跳上戰馬,直奔淮陰,那裏還有早已不聽總參號令的夏全部4千盱眙軍部隊,是夏全能掌握的。他要做最後一次努力,挽救山東,挽救他的忠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