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製帥之死(1 / 2)

壞消息接踵而來,正在益都指揮作戰的忠義軍大將舒穆魯迪烈也病逝於軍中,使悲痛中的巴根台更加傷感。迪烈在各個崗位上都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大公無私。盡管他也曾對巴根台有過誤會和不滿,但是他一切都是為了山東百姓,為了軍隊,為了益都的理想之城。

有他坐鎮益都,無論出現什麼情況,山東忠義軍都有一個穩固的後方根基,可進可退。他的去世,不僅是巴根台失去了一個主要的助手,忠義軍失去了一位威望素著的老將,巴根台覺得他整個事業的根基都動搖了。

離了迪烈,誰能掌控山東如此複雜的局麵啊,他的熱誠,他的經驗,他的無私,他的堅定一往無前是巴根台多麼需要的啊。在如此危難的時刻他離開了人世,巴根台竟然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美麗的海春哭成了淚人,巴根台不知道怎樣安慰,隻能默默的陪伴她。對海春,巴根台從心裏愛惜憐惜,把她當成自己的親人。

這個原來天真爛漫的姑娘離開老家,跟隨自己刀裏火裏的掙命,如今又失去了唯一的親人。這些年她吃過多少苦啊,他恨不得把心掏出來能使她好受些。可是軍情緊急,山東正在戰火中掙紮,他豈能為了兒女子的私情置數百萬百姓的安危而不顧。

三日後,部隊準備就緒。巴根台下令北軍全軍縞素,祭奠死於國事的忠義軍大將迪烈,隨後誓師出征。

巴根台留統製官劉慶福部8千強悍步兵,嶽成所部1千5百騎兵仍屯淮北大營。楊妙真的直屬衛戍部隊5百人隨她進駐楚州。給揚州總管劉全留下8百精兵,以防他變,保證山東軍的糧餉。

他親率其餘全軍參加此次北征,加上南軍部隊3萬人,總計7萬餘眾。巴根台本意留海春在節帥府,好好調理休養。但是海春執意隨軍出征,巴根台拗不過,隻得同意。

北征大軍由海城至沂州,與鎮守沂州的忠義軍大將彭義斌彙合。老戰友多日不見,均欣喜異常。彭義斌隨後向總參彙報了敵情和戰況,巴根台決定參謀本部暫駐沂州,分兵數路迎擊入侵的金軍。

他還準備親到東平,會會已經附蒙的嚴實,問問他為何不尊總參命令,擅自降蒙。

正當巴根台、李全、彭義斌和總參作戰參謀們日夜研究戰情的時候,又一個凶信傳來了,這次是大宋皇帝駕崩。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大宋皇帝病死於臨安宮中的福寧殿,終年57歲,諡號寧宗。

從心裏來說,死去的皇上對山東軍夠苛刻的。戰事緊急,巴根台並非忠臣義士,也顧不上想那許多。他是軍人,打仗殺敵,保家衛國才是他的正經職責,至於新君繼位,朝堂重新洗牌那就不是他該考慮的了,留給那些政客們去爭鬥吧。

但是留守淮東的劉慶福和楊妙真秘密傳來的消息不能不讓他吃驚。原來寧宗崩後,權相史彌遠和楊皇後於大行皇帝靈柩前立沂王貴誠為帝,改元寶慶。廢太子趙竑在愕然之中,見到了新皇帝登基,百官朝拜。

趙竑認為當皇帝的應該是自己,因此不肯朝拜,結果被別人強摁著頭下拜。大局已定,廢太子趙竑被封為濟陽郡王,後來又被封為濟王,出居湖州。

湖州豪族潘甫、潘壬、潘丙兄弟對史彌遠擅行廢立極端不滿,竟秘密遣人到楚州節帥府,麵見楊妙真要求北軍起兵推翻篡位的皇帝,幫助濟王重登帝位!

巴根台密戒劉慶福、楊妙真、劉全等不可輕舉妄動,他不想讓忠義軍再卷到政治的漩渦裏麵去。這本是皇家和權臣的爭權奪利,無關國計民生,他巴根台和山東忠義軍犯不上膛這渾水。

但是曆史自有自己的步伐,有時候不是人力能左右的。正當巴根台率領忠義軍總參坐鎮沂州,指揮李全部在益都擊敗金將張惠,彭義斌部在沂州擊敗金將李霆的時候。湖州的潘氏兄弟陰勒部曲,又聚販鹽盜至千餘人,裝扮如山東忠義軍模樣,揚言自山陽來湖州的北軍部隊擁立濟王。

楊妙真沒有聽從巴根台的阻攔,她還是想利用這次事件更加鞏固忠義軍在宋朝的地位。如果擁立新君成功,擠掉許國,而讓巴根台製置江淮,北軍的地位就穩如泰山了。

雖然她沒有公開支持濟王,但是她暗中聯絡南軍將校,試探他們的態度。部分野心勃勃的南軍將校暗中表態支持倒許,擁王節帥為淮東主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