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柳暗花明(1 / 2)

巴根台之所以一定要製造水泥,而不是采用傳統的夯築、坯製和黃泥加草粘接方式,是因為古代的建築方式質量差,而且過於耗費人力、地力。一個院落占地龐大,實際利用率太低。新型的益都城山區占絕大部分,如果宅基占用大量工農業用地是不劃算的。

所以,除了巴根台設計的居住區都是一棟棟的3層磚混結構小樓,每套一大一小兩間臥室,有一個廚房,建築麵積大約45平米左右。每層有公共衛生間,每棟有一層地下室,平時儲藏小區公共物品,戰時可供婦孺躲藏。一棟這樣的小樓可以容納50戶,300人口,功能齊全,衛生方便,節省材料,節省用地。

最重要的是,建設效率高的多,當務之急是安置大量流民,一板一眼的蓋房子根本來不及。這種標準化小樓,不算開挖地基,10幾天就封頂完工,200個人的建築隊一個月可以建造10幾棟,安置5千多人。而益都這樣的建築隊有8個,全力生產的話,益都每月能建造120棟居民樓,安置近4萬人口。

隨著水泥廠水力設備的應用,水泥產量提高了10倍以上,這樣水泥材料就不是問題了。但是以益都鋼鐵作坊現在的生產能力,是不可能生產出這麼多鋼筋的,即使有水泥也難以實現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築。巴根台知道解放初期在鋼材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南方曾經用毛竹做筋的案例,房屋的強度和壽命雖然有一定影響,但是不影響使用。

可是益都屬於北方幹冷地區,根本就沒有毛竹。巴根台想到了木材,木材的強度比毛竹還要好,為什麼不用木筋呢?那是因為水泥的腐蝕性很強,木材抗腐蝕能力比竹子差的多。如果用木材做筋,就要做防腐處理。

以益都地區的工業水平,根本就無法生產現代防腐劑,即使是有木材防腐劑,也沒有高壓滲透設備。但是我國古代一向是用桐油浸泡木材做防腐處理,效果同樣很好,屹立幾百年的建築多了去了。桐油這個東西就好辦了,我國是最早提取桐油的國家,益都就產桐油。

實際木材經過桐油防腐處理以後,做水泥木筋效果不錯。這樣,巴根台把有限的鋼材用來製作水泥預製板,作為樓板使用。在不長的時間裏,這種千篇一律的青磚樓就在益都的群山平原之中拔地而起,大片的建築群一模一樣,幾乎沒有區別。

巴根台深知我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根本問題,就是沒有完善的上下水網絡。在以井水為主要生活用水來源的時代,這種問題是致命的。人畜便溺汙水不經處理,肆意往地下滲透,對地下水造成嚴重汙染,又通過井被人提出食用。時間一久,疾病叢生,根本原因就是飲用水的不清潔。所以,古代城市用不了多久就無法居住了,隻能廢棄。

所以,巴根台非常重視上下水網絡的建設。他修建的每棟小樓下麵都建有沼氣池,人畜糞便可以通過下水管道排到家用的沼氣池裏。沼氣池生成的沼氣可以用來生火做飯,冬天可以用來燒熱水,熱水通過供、回水管路可以形成一個封閉循環的暖氣係統。這樣益都居民就不用發愁燃料問題,每戶人家都有溫暖的冬天。

但是這樣的小樓就麵臨采光問題,解決的辦法當然是平板玻璃的生產。益都河岸富含石英砂,益都山區富含石灰礦和堿石礦,生產玻璃的原材料益都是豐富的。

早在石盤口特種部隊訓練基地,巴根台就已經掌握了玻璃生產技術。但是生產大塊的平板玻璃就不是簡單的事情了,巴根台還是決心建立玻璃製造場,突破技術的瓶頸。因為不僅僅益都民用方麵需要大量的玻璃製品,更有可能遠銷各方,成為益都換取各種戰略資源的支柱產業。

以這個時代的技術條件,是不可能生產浮法玻璃的,巴根台采用的還是壓延法製造平板玻璃。這種生產工藝的核心,就是一台壓延機。

壓延機製平板玻璃的方法是,玻璃液從熔窯尾端溢流日溢出,流到壓延機的上下壓輥間。壓延輥中間通冷卻水,使流經上下壓輥間的玻璃液迅速冷卻,有液態變成塑膠狀?態。當玻璃從正在轉動的上下壓輥的間隙出來時,形成所要求厚度的玻璃板。

壓延輥與玻璃?帶之間的摩擦力使玻璃帶運動,出壓輥的玻璃帶經過托板水箱的冷卻和托輥的拖動,然後經?過活動輥道進入連續退火賽中退火。再經過切割分裝,就是製成品了。

壓延玻璃成型溫度高,生產過程中不易產生析晶,隻要能夠製造優質的壓延機,就可以生產出高質量的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