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未來戰士(1 / 2)

拉發裝置的小型化並非太大的難題,既然基地能夠研製出打火機,就能製造更小的轉輪機械。小型的拉發裝置很快試製出來,巴根台把拉發裝置安裝在圓形木製手柄內,拉火繩由木柄一端穿出。

在手柄的另一端安裝戰鬥部,戰鬥部外殼由陶瓷製作,內裝基地配置的強力黑*火*藥。一旦爆炸,陶瓷破片殺傷半徑在3米左右。這原始手榴彈,在這個時代絕對是神器一般的存在,3、50米距離內,沒人能逃的過這種爆炸。

宋金軍隊,都有所謂的萬人敵,陶瓷瓦罐裝黑*火*藥,點燃導火索以後投擲爆炸傷人。但是這種東西必須有火種點燃導火索,使用不便。而且因為威力火藥過小,裝藥量非常大,一個萬人敵都在20斤以上,根本無法用於野戰,隻能用於城市防禦,從城頭往城下投擲。

而特種部隊的手榴彈重量2斤4兩,拉索即投,一般士兵都可以投擲到50步以外,特種兵投擲都在70步以上,無論什麼樣的重甲大盾都無法防禦。

但是這種原始的單兵手榴彈也有很大問題,首先是轉輪發火率隻能達到80%,這意味著投啞彈的幾率不小,而且這個問題幾乎無解。

再一個問題是由於工藝原因,他無法安裝現代手榴彈上使用的延遲藥柱,這使手榴彈拉火以後全靠裏麵的導火索延時,大約隻有2-3秒左右。這意味著投擲者拉火即投,稍微愣神就會在自己手裏爆炸,非常危險。巴根台一時也想不出解決辦法,隻能加強訓練。

盡管並不理想,但是特種兵總算有了一種中距離攻擊的強大裝備,對付這個時代的戰場威脅足夠了。但是由於缺乏必要的加工設備,車床,鑽床,磨床,銑床,等等,想批量生產絕無可能,這些武器隻能勉強裝備特種部隊。

尤其是沒有能拉螺紋的鏜床,手榴彈尾炳上的螺紋問題不能解決,就沒有合適的尾炳蓋子緊密保護拉火繩。在800年以後最簡單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卻要了親命。巴根台隻能設計了一款腳踏車床,類似腳踏縫紉機。這種車床能車內外螺紋,雖然車出的螺紋差強人意,成品率不高,但是好歹算是解決了問題。

在近戰武器上,巴根台定的是蒙古彎刀和多功能軍用短刀,畢竟這是蒙古人最趁手的武器。基地精鋼打造的刀具,加上先進的熱處理技術,是這個時代最強的堅鐵利兵。

在沒有機械鍛錘的時代,鋼材的鍛打全靠手工,裝備上這點鋼都是靠工匠的血汗出來的。尤其是在單兵防禦裝備上,巴根台傷透了腦筋。在他的概念裏,必須在50步的距離內防住重箭攻擊,還要輕便不累贅。為了減輕重量,他設計的鎧甲不能是鍋爐,而是基地精鋼打造的頭盔,胸背甲,兩檔甲,鋼底牛皮陸戰靴和脛甲。

問題是他的鎧甲都是鈑金鎧,鍛造這樣整片鋼甲要是全靠手工,一個鐵匠一個月也出不來一副甲。所以,機械鍛錘設備是必須的。

鍛錘工作原理並不難,可是沒有強大的動力,一切免談。在這個時代生產蒸汽機是不可能的,這荒山野嶺也沒有勢能強大的水源,無法製造水力鍛錘。巴根台決定用畜力做製造鍛錘,用牛拉磨盤,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雖然這家夥太原始低效,但是總比手工鍛造效率高的多。

一個特種兵的標準作戰裝備,是鋼弩一把,弩箭50支,手榴彈5枚,彎刀一把,多功能軍用短刀一把,鈑金鎧一幅。

但是僅有作戰裝備是不夠的,他還為特種部隊設計了一整套的製式裝備。首先是軍服,蒙古沒有製式軍服,大部分無甲,穿皮袍。但是皮袍厚重,不靈活,不透氣,不利於訓練和特種作戰。

巴根台設計了一套平原迷彩作訓服,用厚實的棉布做材料縫紉。分夏裝和冬裝,內外衣,羊毛襪,陸戰靴,鋼扣牛皮帶。

戰術偵查裝備,雙筒望遠鏡。生活裝備,打火機,鐵製水壺。有了鍛錘,自然就可以製作衝床,這些小五金件生產難題自然迎刃而解。野戰急救包,包括繃帶,酒精,棉球,醫務室配置的紅傷藥和緊急傷口縫合工具。一個全副武裝的單兵,全負重28公斤。

分隊有小型行軍鍋,工兵鏟和森林大砍刀,50公斤炸藥和30匹馬,行軍帳篷3個。滿編11人,含分隊長1人,小隊長2人。

在這個時代,這樣的裝備足以稱雄世界了。

正當巴根台逐漸訓練出一支精兵強將的時候,戰局卻陷入了僵持。此時在西線,成吉思汗三個兒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已經擊破西京留守胡沙虎,破奉州、淨州,下武州、朔州、忻州、代州。金國在山西北部的防線已經徹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