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基地歲月(1 / 2)

巴根台全身心的投入到訓練和教學之中,他編製了全套的特種兵條令條例,基地日常管理條例,所有軍事科目和文化課程教材,裝備研發的若幹重點。他白天在訓練場摸爬滾打,晚上案頭工作,幾乎沒有睡覺時間。他太需要助手了,太需要人才了,可是他沒有,除了那日鬆的沉著穩重在日常管理上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之外,幾乎無人可用。

在教學上,他很想從現代軍隊新兵訓練科目開始,但是後來他還是否定了這個念頭。因為現代新兵訓練科目,最主要的目的是讓一個普通人養成紀律意識,服從意識,掌握基本的軍事技能。雖然很有效,但是在這些蒙古老兵中,這些都不是問題,他們天生的忠勇無畏,服從長官,基本軍事素養個個出類拔萃,所以這些訓練科目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在將來的特種行動中,單兵作戰,2-3人的小組作戰,5-10人的分隊作戰居多。這就需要發揮每個特種兵的積極性,主動性,靈活性,每個人都是行動指揮官。過於嚴厲的團隊訓練,會束縛他們的創造性,積極性。

相反,巴根台鼓勵學員們的自主意識,在複雜環境下必須要有自己的判斷,和主動動作。這些學員在蒙軍的狼群戰術體係下,其實都是人精,他們的思維方式有時候甚至出乎巴根台的意料。在這種情況下,照搬解放軍的訓練體係是愚蠢的,他的訓練教材結合了蒙軍和解放軍所長。

訓練有條不紊的展開,學員們在世界上最嚴酷的環境中飛速成長。體能,心理,觀察,反應,判斷,技戰術水平,文化知識水平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在巴根台看來,這些蒙古漢子們在文化課程上最容易出問題,但是在他的嚴令下,所有的學員都拚命的學習。很多人熄燈以後還在背誦乘法表,一直到天亮,第二天照常訓練。學員們不僅僅在軍事能力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文化素養上也超越了這個時代。

蒙古學員們太能吃苦了,巴根台為他們的頑強堅韌而欣慰,所有的人都在極限中奮勇堅持。盡管如此,還是有大批學員完不成訓練科目和文化課程被淘汰,很多被淘汰的漢子痛哭失聲。為了得到鷹徽,他們付出了太多的血汗,終於倒在半路上,能不傷心。

但是巴根台心硬如鐵,無論學員怎樣哀求,無論什麼來頭,無論什麼原因,完不成的一律停訓,3日內離開基地,被遣送回原部隊。

學員們痛恨他,崇敬他,害怕他,最終折服於他。

特種兵,執行的都是艱難隱秘的驚天行動,無論多麼強的裝備都不會嫌多餘。巴根台在裝備研發方麵不遺餘力,相對於他的教學力量,他的研發力量可就好的多了。他把金銀匠張老三,回鶻鐵匠阿塔等一大批手藝精湛的匠人調到基地,就是為了研發強大的武器裝備。

第一樣是遠距離的狙殺武器,在巴爾虎草原孟和打造的鋼弩已經是威力巨大了,但是巴根台認為還不夠,他要在300步以為破重甲的強悍武器。孟和的鋼弩是炒鋼製作,熱處理以後強度很大,有一定韌性,所以能夠承受比組合式弓更強大的拉力,當然威力大。但這種脫胎於宋弩的武器無論是材料還是結構都有缺陷。

現代鋼弩是通過滑輪,偏心輪等配件,達到使用很少的力就有強大拉力的效果。他手下有張老三,隻要他畫出圖來,即使沒有車床設備,全靠鉗工技術也完全可以摳出來,畢竟這種武器不可能大規模裝備,這個問題他不擔心。

問題是材料,炒製出來的鋼材淬火以後沒有經過回火處理,很難達到強屈服度,這樣弓弩初速肯定不行。要製造現代軍用弩,需要強力彈簧鋼,才能達到500m/s的強大初速,這才是弓弩威力和射程的保證。但這也是這個時代不可能擁有的技術。

巴根台就是要把不可能變為可能,800年的知識積累,就是為了超越這個時空。

他深知中國古代冶金的缺陷之處,中國太重視鑄造,輕視鍛造,所以難出好鋼。要做出接近現代彈簧鋼水平的鋼材,除了熱處理技術之外,就是鍛造技術。如果鍛打過少,那麼鋼鐵內部的碳不均勻,強度韌性等機械性能都差。但是鍛打過於多也不行,因為這會造成表麵脫碳嚴重,鋼材內硬外軟,不能軍用。

分寸的掌握,全靠鍛工的精湛技藝。漢人的優秀鍛工太少,在這方麵,他更信任回鶻鐵匠阿塔。

在古代熱處理觀念裏,隻有退火和淬火概念,沒有回火概念,這是難以製造高強度彈簧鋼的原因。但是回火溫度的掌握,又是大學問。達到彈簧級別的鋼材,淬火之後的回火溫度應該控製在300度左右,過低和過高都會影響鋼材機械性能。

在巴根台的悉心指點下,阿塔出了第一批鋼材,基本達到了使用要求。第一批五把鋼弩順利製造成功,達到設計要求。為了進一步提高遠距離射擊的精度,巴根台把3倍望遠鏡裝在鋼弩上作為瞄準具,以基地學員的訓練水平,300步胸靶成績10發都在90環以上,400步也達到了70環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