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報告顯示,每年300多萬國人在70歲前死於非傳染性疾病
特別報道
作者:張傑
1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2014年全球非傳染性疾病現狀報告》指出,每年有超過300萬中國人在70歲前死於心髒病、肺病、腦卒中、癌症和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WHO將此類死亡定義為“過早”死亡。在2012年全球3800萬名死於非傳染病的患者中,有42%的人屬於過早死亡,其實他們本可以避免這種不幸。
與“過早死”相比,大家對“過勞死”可能相對更熟悉。但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醫師周迎春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不時就會聽說“某某突然患上癌症”、“某某英年早逝”,其實“過早死”時時刻刻埋伏在我們身邊。以癌症為例,最近幾年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如肺癌、乳腺癌、淋巴瘤、肝癌、白血病等,年齡最小的患者甚至隻有七八歲。糖尿病和高血壓也同樣如此,糖尿病的發病期本應該在40歲以後,但臨床上的年輕患者卻越來越多。還有不斷傳來的年輕人猝死的新聞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鍾。
吸煙、運動不足、不良生活方式等都是早亡風險。WHO的報告指出,中國的很多關鍵性風險因素都高得令人擔憂:超半數男性吸煙,超過4/5的青少年沒有進行足夠的體育活動,約1/5的成年人有高血壓。空氣汙染也是早亡風險之一,除了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疾病有關外,還與腦卒中、缺血性心髒病、癌症等存在聯係。中華醫學會會長陳竺在《柳葉刀》雜誌發表的評論稱,空氣汙染每年致使35~50萬中國人早亡。
麵對“過早死”的威脅,WHO駐華代表施賀德稱:“隻要改變常見的不良生活習慣,比如吸煙、酗酒、飲食不健康及運動不足等,就可以有效避免。”
1.每天快走半小時。久坐是健康的大敵。英國麥克米蘭癌症援助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缺乏運動會使人的壽命減少3~5年,癌症、心髒病和腦卒中的風險升高25%~50%,而每天隻需走路20分鍾,每年就能幫助3.7萬人遠離慢病導致的過早死亡。走路適合大多數人,每次20~30分鍾,每周2~3次。最好稍微加快速度,配合手臂擺動,拍打肩﹑胸﹑腹﹑腰等部位,有舒筋活絡﹑緩解緊張﹑消除疲勞的效果。周迎春建議,還可以一邊走一邊逆時針揉腹部,藥王孫思邈就堅持“食後即以熱手摩腹”,認為“能除百病”。
2.多吃果蔬少吃肉。WHO報告指出,遏製糖尿病和肥胖的上升趨勢可減少早亡風險,這主要與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飲食有關。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發現,50歲左右的中年人,每日攝取的熱量有20%來自動物蛋白(主要是肉類或乳製品),其死於癌症或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4倍,在接下來的18年裏死亡的風險增加近2倍,而植物性蛋白(如豆製品等)攝入較多的中年人不存在早亡風險。果蔬中含有大量抗氧化物質,可延緩酒精、煙草、肥胖帶來的危害。歐洲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果蔬攝入量超過569克的人,比攝入量少於249克的人早亡風險降低10%,壽命延長1年多;假如日均再多吃200克果蔬,早亡風險再降6%。經常喝酒吸煙的人,每日食用560克以上果蔬,因心血管病死亡的風險降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