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希望之地(1 / 2)

一個早會開過之後,蕭何就成功的成為了大秦的少府,同時可以在參讚府武信殿行走。這種榮耀是繼韓信之後,投降過來的人物之中,最為尊崇的。

下太平的日子總是過的很快。

秦二世四年是大秦騰飛的一年。蒙毅跑遍了整個大秦的土地,在他兢兢業業的看護和指導之下,所有被分派出去的太學館博士都把那三本農業常識的書完全交給了農民。

諸如“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這樣的諺語被寫滿了大秦村莊的牆壁。這種後世才有的宣傳手段在胡亥的運用下,初顯成效。

鹹陽城之中廣納賢才的皇命張貼出來。這一次不是考試,據是要依據太學館建立一座大秦最大最全麵的學堂,不過這個地方不叫學堂,而是皇帝親自下令,叫做大秦帝國學院。

聽著這霸氣的名字,就不難想象這個學院學院的前途。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整個大秦帝國學院的院長竟然不是別人,而是秦二世胡亥本人。

也就是,所有進入大秦帝國學院的人物,都將是胡亥的門生。

為這事兒,老伏完特意找了胡亥幾次,請求胡亥把這大秦帝國學院變作大秦儒學院。按照他的意思,國家已經安定,需要用儒家的手段來統禦人民,所以應該推儒家為尊。

對老頭兒的想法,胡亥心中大凜。

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個董仲舒倡導獨尊儒術,更是有漢武帝迎合他。一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把華夏祖宗的文化從多元化給整成了單一的形式,數千年的封建統治就這樣沿襲了下來。雖然有輝煌,可最終難免被國外鐵蹄踐踏而入。

宋朝是儒家理學最為爆的時代,可怎麼樣?崖山之後無中國,的就是他們斷送了華夏最後的香火。儒家是能幫助帝王統禦國家子民,可也一樣能讓一個民族暗弱下來。沒有百家爭鳴的文化底蘊,一味遵規守禮的社會怎麼能夠培養出飛揚跋扈的人物?

也許所有的皇帝都希望自己家的傳承是千秋萬載的。但是胡亥這個曆史老師出身的家夥最明白不過。這世界上就沒有萬年不變的江山社稷。

最長不過漢唐。也就是幾百年的事兒,在曆史的長河之中,不過是一塊稍稍大一點兒的浪花罷了。想要建立一個強大的華夏民族,文化不能單一。

沒想到老伏完竟然能夠提出這種獨尊儒術的想法。原本還想讓這個老家夥做大秦帝國學院的副院長。看來這事兒不能草率。

“伏完先生,朕要建立的大秦帝國學院,是要分門別類的。老莊之學,孔聖遺篇,那是必不可少的。同樣的法家、兵家之論。墨家農家之語,都要有人教習,學生憑借自己的賦,可以考入任何自己向往的學,至於儒家是不是一家獨大,那要看喜歡儒家學的人是不是最多。這事兒朕了不算,朕就想給下文人一個寬鬆的環境。不想獨大儒家,你可以做這個學院的副院長。如果還是抱定這個一家獨大的心思,朕看你還是該去做儒家院的分院長。”胡亥很明確的向伏完表示了自己的想法。

伏完沉默,他所進獻的儒家言論。是對現在的王管理最為有力的幫助。這種理論絕對有助於下忠君思想的建立,講究的是仁愛服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原本以為必然會得到皇帝的誇讚,沒想到竟然是這種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