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秦二世的誇獎,李劍和衛霍很自謙。
胡亥飲了一杯,道:“這科考一事,運作好了,是國家的根本。不隻文官,將來武官選拔,也要兩條路同時進行,一個是從軍中選拔,另一個就是舉行武科考。”
“我大秦將官,蒙恬、章邯還算能戰,王賁已老。至於王離,能給朕守住北疆,就算是大功一件。現在下反賊蜂擁,朕還是很看好你們這些後起之秀。這次回到三川郡後,在你們軍中給朕留意一下,有可用的人,就直接報到太尉蒙恬這裏。”
李劍和衛霍立刻點頭。給他們選舉將官的機會,這簡直就是皇上在給他們開了個後門。
君臣幾人飯罷,胡亥又叮囑了幾句,才離開武信殿。
在皇帝離開後,蒙恬慢慢起身,走到方桌前,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明黃色絲綢聖旨,轉身遞給李劍道:“這是皇上給王賁的聖旨。現在戰爭時期,宣旨官員來往費用不少,這次就不專人宣旨,你二人回三川郡,把這個聖旨給王賁看過就好。”
李劍和衛霍連忙點頭。那聖旨是用火漆封好了的,被李劍拿著,異常珍重。
蒙恬是太尉,大秦所有的軍隊都歸他調動兼管。李劍和衛霍更是他帶到軍中,三人明裏是上下級關係,暗裏卻是師生至親。
詳細的問詢了一下三川郡現如今的情況,和趙國的動態,蒙恬這才讓二人離開武信殿。
兄弟二人離開鹹陽宮之後,李劍因為家在鹹陽帝都,要回去。回鹹陽這幾日,衛霍一直都跟著李劍,今日突然結拜了劉墨和閆三兒兩個兄弟,他到惦記上了。和李劍了一聲,直接打馬向太學館來找劉墨。
此刻已經酉時過半,太學館的儒生卻沒有像往常一樣離去,而是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私下裏談論著什麼。
衛霍來到太學館,看到那些儒生交頭接耳,內心膩歪的緊。他身為武將,最不喜歡就是文人動不動就搖舌鼓唇的談論不靠譜的事情。
在這群儒生中,劉墨倒是很好找。
因為別人都聚在一起談論,隻有他坐在一邊,手裏拿了一卷竹書,一邊看,一邊把書上的內容謄寫到麵前的紙上。
自從將作監把研製出來的紙在官方普及之後,胡亥立刻給太學館專門撥了一批紙張,讓這些儒生把太學館的存書都抄寫到紙上。
隻是這些儒生被養的懶惰者居多,這浩大的工程竟然隻有幾個人在幹。這幹活的幾個人中,領頭的就是伏完,最努力的就是劉墨。甚至已經身為禦史大夫的淳於庸偶爾也會回來抄寫一些篇章。
這些儒生對劉墨本就有微詞,今日聽皇上要舉行科舉考試,立刻劉墨積極抄寫書籍是早就得到了風聲,為科舉做準備。
這些事兒,劉墨自然不屑與他們爭辯。
“二哥,我和大哥明日就離開鹹陽,今日來找你和四弟聚一下。”衛霍老遠的看到劉墨,熱情的喊道。
劉墨見衛霍到來,把手頭的竹簡放下,一臉喜色的道:“三弟等哥哥一會兒,我把這句話寫完。”著筆下不停,刷刷點點的把一句話寫完。
不一會兒,劉墨出來拉著衛霍就往嗅香樓去找閆三兒。
衛霍笑著問道:“什麼時候太學館這麼忙,過了酉時都還在。”
劉墨看著那些交頭接耳的儒生,鄙夷的道:“這群人不知道哪裏聽皇宮裏派人召見老伏,是要給他個大官當當。這部,都在等老伏回來,好巴結一下呢。”
“是麼?”衛霍想到了殿上聽到皇上要令伏完做科舉的考官,一想到劉墨也要參加科舉考試,忍不住道:“哥哥為什麼不留下來巴結一下這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