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目遇四題(2 / 3)

多年後,記掛著馬裏奧的聶魯達重返小島,他見到貝特麗絲,還有馬裏奧根據聶魯達的名字命名的男孩帕波裏托,卻再也見不到那個眼神深邃的馬裏奧。詩人漫步海灘,島嶼仿佛在沉睡,再也沒有這位郵差在夕光中的身影。在生命的暗夜,往事湧上心頭,想起馬裏奧短暫如火焰般的人生,聶魯達不由悲從中來。這是一部悲歡交集的電影,導演傾注了自己的情感,他在一個畫麵和另一個畫麵之間,不斷讓觀眾依戀、感傷、震動。

意大利小島上的風光如時光的微笑,鏡頭之美也是這部電影值得稱道的地方。這是一部關於詩歌的電影,聶魯達說詩由暗喻組成,你看完電影,就知道什麼是隱喻。電影中,馬裏奧發現了內心蕩開的波紋,他給貝特麗絲寫詩:你的微笑像蝴蝶一樣飛過你的臉龐;/你的笑像一朵玫瑰,/未出鞘的矛,清澈的水/你的笑像銀色的波浪……

電影中演員的表演近乎完美,就連配角也教人難忘,比如貝特麗絲的姨媽,這個看起來粗俗的女人,說的話卻頗為機智:“當一個男人的話感動你的時候,他很快就會動手的了”;“話語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東西,我寧願酒吧裏的一個醉漢摸你的屁股,而不是一個家夥說什麼你的微笑就像一隻蝴蝶” 。貝特麗絲糾正她說:“是我的微笑像蝴蝶一樣飛過我的臉。”她嘲笑說:“蒼蠅也飛,道理是—樣的,到了床上,什麼人都一個樣,無論詩人、牧師、還是共產主義者。”如此的話語幽默、輕鬆又充滿機智。

《郵差》拍攝的是聶魯達和郵差的故事,但我覺得它也是一部愛情片,影片中那些戀愛的臉龐是多麼的迷人,帶來甜美又夢幻的激情。馬裏奧追求貝特麗絲的細節清晰可見,觸動有愛之人的記憶,而聶魯達與他富有高貴氣質的妻子在樂聲中起舞的身影同樣是獻給愛神的詩篇。

詩歌之外,不能少了音樂。在電影中,你可以聽到西班牙吉他、手風琴和小提琴等樂器奏出的曲調,它輕靈如一抹藍天,它悠遠如大海之上的白帆,它流暢如懸崖上落下的風,但安詳之中又隱藏著一絲淡淡的苦澀。電影把最溫情的鏡頭留給了馬裏奧:在聶魯達離開的日子,美好的記憶喚醒他的思想和行動,他和郵局局長跑遍島嶼,把海浪湧動之音、風過叢林之聲、爸爸憂愁的漁網之韻、教堂鍾聲之律、尚未出世的兒子之心跳,這些閃光的不可磨滅的性靈的聲音錄下來作為禮物獻給聶魯達。馬裏奧堅信聶魯達一定會回來,回來看自己和貝特麗絲,看他們的孩子,為島上的朋友朗誦動人的詩篇。卑微的馬裏奧遇見內心溫暖的聶魯達,他因之獲得力量和希望,這是人生的美妙之處。於我們而言,聶魯達沒有忘記這位普通的郵差,沒有忘記對弱小生命的關懷,同樣是打動人心的地方之一。人生也許就這樣,相互欣賞和關懷,給予對方一絲溫暖,便是最美的品質。

再也沒有比馬裏奧更富有詩意情懷的郵差了,他的身影就像海島懸崖上盛開的花朵,那份耀眼的熱情與海島的澄明一起留存在觀眾的內心中。這不是回憶,而是讚美,一如他寫給貝特麗絲的詩歌:你的笑像銀色的波浪……

《詩》:詩歌就是生活本身

詩人羽微微寫過詩歌:“美好的事物都是慢慢開始的,不可能一開始,就是藍。”看完韓國電影《詩》,就覺得羽微微的詩意適合這部電影的調子。對於生活透徹的領悟,它總是來得慢一些。這是一部很有耐心的電影,它是漫不經心的耐心,也是水到渠成的耐心,是心靈到達生活內部的耐心,也是詩意緩緩彌漫的耐心。

漢江邊的一個小鎮上,美子靠幫人打零工賺錢,離異的女兒在別的城市闖蕩,她帶著讀初中的外孫一起生活。美子雖是一個六十多歲的女人,但她對美保持著持久的熱情。事實上,美子沒有其他老人的老態龍鍾而是顯得優雅,甚至很少女。一日,美子經過一個文化社區看到有詩歌培訓班,她就報名參加了。小時候,老師表揚過美子有詩人的氣質,但她一直跟詩歌無緣。也許,人都是為了補償他們自己不曾擁有過的,才萌動了新的心思。詩歌作為曾經的渴望此時又回到她的內心,仿佛年輕的美和青春的激情被重新召喚。

但生活並不是詩歌,身體的病痛讓她的生活黯淡下來。就在此時,她的外孫卷入了一起強奸案:外孫與五個同學強奸了一位女同學,導致女孩投河自盡,女孩的母親在孩子的日記裏發現了事情的真相,把六個男孩告上法庭。為了擺平此事,家長們找來了美子,要求美子一起湊錢給被害者的母親,私了。

萬般無奈之下,美子去找被她照料卻對她有過不軌行為的偏癱老人要錢。為了賠償款,美子不得不向這位偏癱的老家夥出賣自己的肉體。美子以這樣方式來應付生活中所遇到問題,實在是出自於無奈,但她沒有因此埋怨什麼,她背負的東西讓人看到生命的疼痛。

籌到錢後,此事似乎告一段落,美子又回到祖孫兩人打羽毛球的生活中來。但沒過多久,警察來把她的外孫帶走了。是美子告發了外孫嗎?電影留下了沒有答案的懸念。詩歌訓練班的最後一堂課,美子留下一束花和一首詩,人卻不知所蹤。美子是全班唯一一位寫出詩歌的人,命運的難堪和女孩死亡的暗影給了她意外的詩歌創作激情。他人的命運也成為她的命運。雖然她不是直接的受害者,但她卻是命運和生活的參與者,也是詩意的產生者。

導演過《綠洲》、《密陽》等深度電影的李滄東並沒有把詩意生硬地從生活中剝離,而是在現實的生活中發現詩歌之美。詩歌就是生活本身,詩歌就是一種道德,事物本身蘊藏著不可見的力量。電影結尾的處理很含蓄唯美。逝者如斯,流淌的流水帶走一切,也帶來一切,這似乎是命運的暗示。

《詩》是一部從一位老年女性的角度看韓國社會生活的電影。從某個層麵來說,《詩》是韓國當下生活的一個麵相,是對後現代消費主義的一種回應。其實《詩》也是探討詩歌問題的作品。在詩歌寫作課上,學員用詩歌的語言回憶生活中的美好和憂傷:一個女孩回憶起過世的奶奶,一個中年婦女有了婚外戀,一個男人因為擁有獨立的空間而喜悅。美子用珍愛的口吻說,她三四歲時,姐姐叫她去穿一件漂亮的裙子,但歲月老去,愛已無處可尋覓,說著說著美子哭了。

這些都是導演對詩歌的理解。還有一些鏡頭閃爍的細節:空閑時,美子坐在樹下,看到陽光從綠色的葉子間漏下來,美子的心被深深觸動……在電影中,導演也表達了對詩歌的讀者和寫作者越來越少的擔憂,但導演用鏡頭講述他的信念:美子寫出感人的詩歌又仿佛讓人看到詩歌對人生的意義。詩歌始終是生命中不能被遺忘的味道,它深藏在內心深處,有渴望的人終有一天會尋到。

當下,鮮有談論詩歌的電影。記憶中韓國導演喜歡在電影中談詩歌,比如電影《夏夏夏》。但談詩歌最見智慧的電影是《郵差》,那是一部側麵表現詩人聶魯達傳奇人生的影片,每一次欣賞都有新的啟發,仿佛空穴之風吹來。《詩》雖沒有《郵差》那麼出色,但它把詩意融入生活的本身卻是明亮的、深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