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談話中“啊”、“呃”等聲音過多,也是一種口頭禪的表現。著名演說家奧利佛·霍姆斯說:“切勿在談話中散布那些可怕的’呃‘音。”如果你有錄音機,不妨將自己打電話時的聲音錄下來,聽聽自己是否有這一毛病。一旦弄清了自己的毛病,那麼以後在與人講話的過程中就要時時提醒自己注意這一點。
5.講粗話
講粗話是說話的惡習。俗話說,習慣成自然。隨便什麼事情,隻要成了習慣,就會自然地發生。講粗話也是如此。一個人一旦養成了講粗話的習慣,往往是出口不雅,自己還意識不到。講粗話是一種壞習慣,是極不文明的表現,但要克服這種習慣也並不是一件易事。比較有效的辦法是,找出自己出現頻率最高的粗話,集中力量首先改掉它。首先是改變講話頻率,每句話末停頓一下;其次講話前提醒自己,改變原有的條件反射。出現頻率最高的粗話改掉了,其他粗話的克服也就不難了。
請別人督促也很重要。當然,這裏的“別人”最好是了解自己的人,這樣督促起來可以直截了當。由於有時自己講了粗話還不知道,請別人督促就能起到提醒、檢查的作用。督促還有另一層心理意義,那就是造成一種不利於原有條件反射自然發生的外界環境,以促進舊習慣的終止。
6.結巴
“結巴”是口吃的通稱。
“結巴”對於極個別的人來說是一種習慣性的語言缺陷,是一種病態反應。他們也被稱為口吃患者。口吃就是說話時字音重複或詞句中斷的現象,要想治愈說話“結巴”的毛病,除藥物治療外,更重要的是去除心理障礙。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少年時代就是口吃患者。為了克服這個缺陷,他常常朗誦課文,為了發音準確,就對著鏡子糾正嘴形,後來他成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演說家。有口吃的人不妨試一試這個方法,堅持朗讀文章,隻要堅持不懈並保持良好的心態,相信一定會產生好的效果。
7.毛手毛腳
毛手毛腳,意即說話時動作過於頻繁。可以檢查一下自己,是否在說話時不斷出現以下動作:坐立不安、蹙眉、揚眉、歪嘴、拉耳朵、摸下巴、搔頭皮、轉動鉛筆、拉領帶、弄指頭、搖腿等。這都是一些影響你說話效果的不良因素。當你說話時,動作過於頻繁,聽者就會被你的這些動作所吸引,根本不可能認真聽你講話。
第10節如何把握說話的節奏
說話不僅可以表現一個人的內在形象,更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內在修養。
那些講話磕磕絆絆沒有任何節奏感的人,很少能夠打動我們。這樣的人,幾乎說不出什麼值得我們去注意的東西。隻有懂得說話的節奏、思路清晰的人,才會有活躍的思維。
掌握好節奏的最高境界是說話自然流利。
當然,恰當的停頓不屬於不流利,因為我們經常利用停頓展開新的思路,或者從一個要點過渡到另一個要點,或者重複某個詞以期給聽眾留下更深一層的印象。
磕絆的次數是可以數出來的。這也是熬過聽那些令人生厭的講話的有趣方法。
在你自己的講話中,請別人統計一下,你發生磕絆的次數,具有很大的實際價值。
很少有人能夠在即興講話中不出現磕絆情況。有研究發現最多能達到每分鍾三十處,有許多的教授也有二十處之多。
那麼,如何提高說話的流利水平呢?
首先,應熟悉講話的主題。當我們的思考不發生任何遲疑的情況時,要說的話也自動地到了嘴邊。充分的準備可以增加流利程度,因為這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從而更能堅信自己要講的東西。另外,熟悉主題會使講話者有更大激情。這種激情會使講話者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其演說的境界之中。這樣,流利也就不成其問題了。
其次,發音要準確。發音含糊不清是說話猶豫的一種表現。如果講話者連續幾個地方都有遲疑不決的現象,就會使人感到他其實並不知自己在講什麼,而是在頭腦中力圖發現哪兒出了毛病,結果說話更加不流利。因此,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在流利方麵做出一些努力,會收到很好的成效;反之,如果我們認為到時候自然會流利起來,那結果將隻有失望。
再次,要充滿熱情。我們注意到,人們激動時,聲音變高,語速變快。此時,語言似乎更加流利。所以,在演講時,要用你的熱情感染他人,要大聲講話。如果你的情緒已經紊亂,如果你站在聽眾前麵怕得發抖,你就特別要大聲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