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致富之道(2)(3 / 3)

“讀飽書的士司機指數”,乘坐的士隨時碰上談吐文縐縐的司機時,不必查詢GDP數據,便可斷定經濟已陷入或即將進入衰退。這個指數如果科學,那麼我們國家許多市長做夢都要笑醒了,因為即便一線城市也很難找到文縐縐的司機。當然,我們遇到的的士司機中不乏健談者,有的似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過說的大多是錯的。按照這個指數,我們每座城市經濟前景都會讓人振奮不已。

或許因為大部分是舶來貨,這類趣味經濟學並不很貼近中國國情。不過我們每個人內心其實都有一套自己的直覺經濟學,能感知日子到底好不好過。所以經濟學從來不是專家說了算的,那些繞口的經濟詞彙、理論,向來不太受老百姓待見。

點評: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的經濟學名詞,絕大多數是舶來貨。以至於某些專家也常常食洋不化,分析來分析去,總是號不準中國經濟的脈。他們確實應該走出書房,走出高端會議場所,多到尋常百姓之中看看。

市井經濟學家

“很久沒來買啤酒了,最近有那麼忙嗎?”遠遠看到我,吳工就打起了招呼。

吳工是小區裏一家副食店的老板,40多歲,由於下崗前是一家國企的工程師,所以不喜歡別人喊他“老板”,喜歡被稱為“吳工”。

“我那些在事業單位當工程師的同學,起碼月薪都五六千了……”吳工時常會進行這樣的橫向比較,然後搭配一聲歎息。

“你做小生意,收入也不比他們少吧?”我對行情還是有一點了解的。

“那不一樣啊,社會地位差得遠。做生意收入如果不比他們高幾倍,別人就不覺得你和他們能平起平坐。”吳工搖了搖頭。

吳工是個話癆,通常逮著我就能滔滔不絕說上兩個鍾頭,內容大多是國民經濟那點事兒,簡直就是一個草根版的郎鹹平。

“我覺得今後5年,總體就業形勢仍會趨緊……房地產調控措施恐怕很難見效……”說起這些,吳工就很亢奮。我需要做的,隻是每隔十幾分鍾,來上一句“啊”、“對啊”、“是嗎”、“這怎麼說”……

有一陣子,我納悶吳工這麼能說,何以他的副食店遠沒有小區裏其他幾家同行熱鬧。其他幾家店子門口,常年都聚著一堆話癆,從早上到深夜,嘰嘰喳喳。吳工店裏冷冷清清,似乎隻有我去了,他才會一個人熱鬧起來。

“他說的這些東西,都是總理才應該關心的事,你說一般鄰居哪聽得懂?再說聽懂了又有什麼用?”吳工的老婆曾對我說。難怪吳工每每看到我像俞伯牙遇到了鍾子期,他是覺得曲高和寡啊。

吳工的老婆還告訴我,吳工是紙上談兵,天天看財經新聞、看國際時事,可是沒有一點理財眼光。以前他們兩口子單位都有買福利房的機會,成本價,若是買下兩套,按現在的市場價賣出去,可以賺一百多萬。可是吳工寧可擠著和老爺子住在一起,等他想買了,市麵上已經沒有了他買得起的房。

我想起了馬雲不久前說過的一句話“改革和一般老百姓一點關係都沒有”,雖然很偏頗,不過像吳工這樣身為草根,眼界卻總是指向宏觀大格局,多少有點脫離實際了。

“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憑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爺下南陽禦駕三請,算就了漢家的業鼎足三分。”前幾年看了電影《風聲》,吳工學會了這麼幾句京劇戲文,有時喝了酒,會在店裏哼哼,自我陶醉。可能借著酒勁,把自己幻想成了埋沒於市井鄉野之中的諸葛亮……姚廣孝、鄔思道……

現在有個熱門名詞“公知”,指的是一些喜歡主持天下公道的所謂公共知識分子。他們大多生活水平都在中產階級以上,一般老百姓接觸不到。吳工這樣還在坐公汽的知識分子卻不少,他們與周圍“粗人”看似格格不入,不過也在潛移默化中多少影響著別人。吳工雖無經天緯地之才,很可能在“臥龍崗”散淡一輩子。但其胸懷天下,好歹也比天天蜚短流長扯是非強。

點評:市井經濟學家時下比比皆是,他們一知半解、滿嘴跑火車。不過起碼多多少少引導了基層民眾對於經濟的關注,同時雖然胡說八道,可無影響力、知名度,危害不及某些專家,所以他們的存在至少無害。

科學生活觀

朱輝

內蒙古小夥邱國英和河北姑娘郝然然出名了,央視《新春走基層》欄目給他們做了一個時長20分鍾的短片,描繪了他倆過去3年的買房勵誌故事。他倆相識相戀於保定一家工廠,都是絕對的草根青年。3年前邱國英許下承諾:一定要用雙手掙回屬於自己的房子,讓妻子過上好日子。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小兩口約法三章:不逛街、不旅遊、不下館子。結婚時邱國英穿的西服都是借的,他們每天隻花5元錢生活費,邱國英經常一天工作10多個小時,曾經8個多月不吃肉,曾經撿拾菜販扔掉的菜葉子……

這個故事過程看著挺讓人心酸,之所以最後出落成勵誌故事,完全是因為有個“光明的尾巴”。片尾邱國英小兩口和他們的同事一起搬進了新家,陽光燦爛的背景下,年輕人們在小區門口高喊XX小區,我們來了!

邱國英小兩口都是北方人,或許在北方,如此節約足以驚動央視,在南方他們就沒法脫穎而出了。我的鄰居小丁一家就足以秒殺邱國英小兩口,他們不僅生活費也隻每天幾元的標準,而且幾乎一切都DIY。小丁的自行車一直自己修理,而且用的材料還都是撿來的邊角餘料,所以我們三天兩頭就能看到他在樓下修車,我老婆剛過門時,一度還以為小丁的職業就是擺修車攤;小丁父子都自學了理發,於是從不知道外麵理發什麼價;他們家的空調、洗衣機、冰箱基本隻是裝飾品……然而小丁家沒法演繹出勵誌故事,因為結局並不光明。

小丁婚後兩年,他老婆就不堪忍受如此節約的生活,離婚帶著兒子回了老家。小丁的人際關係一直不好,單位破產後他在某小區當保安。僅僅為了多吃一頓免費的工作餐,他常常下了班主動幫同事再頂一個班,搞得老板覺得可以推廣免費加班並減少用工,於是同事們都很仇視小丁;小丁的母親去年過世了,因為搬家不願請搬家公司,累倒在了路上……小丁父子現在有了兩套房,據說還有一筆不菲的存款,可是沒人羨慕他們。

小丁家的結局讓他們的節約故事看起來很悲催,邱國英小兩口現在看來結局很幸福,然而一輩子很漫長。網友中絕大多數都覺得他們買房買得過於辛苦了,或許許多年後,他們會為此後悔,營養不良、透支身體或許會讓他們晚年沒個好身體。

許多事情往往要等大結局時倒推,才知道當初如此值不值?作為小民沒法拉住房價暴漲的腳步,不過可以適度調節自己的心態,量力而行才是科學生活觀。

點評:如果時間回到十幾年前,邱國英小兩口一定會備受推崇。因為他們很勵誌,雖然很不理智。國人曆來覺得吃苦是美德,麵對買了房這樣的成果,吃點苦中苦便算不得悲催。然而時代進步了,人們覺醒了,知道房子再貴也沒有自己的身體值錢。這種進步,是過去千百年沒有的。

總結:“不能說,一說就是錯”。這是參禪悟道者常說的一句話。對於投資理財領域,它也很適用。市麵上從技術層麵分析股票操作的書多如牛毛,電視裏財經專家天天在絮叨,網上還有大量炒股軟件。可是這些加起來,也難以讓某個具體的股民扭虧為盈。所以從文化、心理等層麵分析投資理財形象,或許更靠譜一些。投資理財如果從技術上說得清,天下也就沒有窮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