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又稱鱔魚,是一種底棲型魚類。不僅肉味鮮美,營養價值很高,還有藥用價值。黃鱔可食部分達65X以上,它的頭和尾骨還是加℃魚粉的好原料。
黃鱔的適應性很強,耐饑餓。由於它有輔助呼吸器官,因此離水後不易死亡,生命力強,適應於遠途運輸。人工飼養黃鱔,方法簡便,占地麵積小,投資少,產量高,成本低。其飼料來源廣,病害也少,是目前農村很有前途的一種養殖魚類,對於活躍城鄉經濟、豐富首都市場及外貿出口都有重要意義。
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征
黃鱔形狀像蛇,前段圓柱形,向尾端逐漸類細且側扁。無鱗、體表粘滑。鰭條退化,僅留下不明顯的皮褶體色黃棕,布滿不規則的斑點,腹部有淡色條紋,橙黃或青灰色。一般體長30~40厘米,最長可達70厘米。
黃鱔頭大,吻尖,眼小。眼與腮間有兩對鼻孔,嗅覺靈敏。鰓退化,已不具備獨立呼吸作用,其口腔、喉腔、直腸有輔助呼吸作用。幼魚有胸鰭、鰭上布滿血管,成為幼魚的呼吸器官,長大即行退化。黃鱔隻有一個卵巢或精巢,鰾已退化。
生活習性
黃鱔為底棲性魚類,適應力強,在各種淡水水域幾乎都能生存,其棲息習性的最大特點是在水底泥中鑽洞穴居。多棲息於稻田、池塘、溝渠和湖泊等水域的底層泥土中,也有在堤岸的空隙中穴居的。深水和流水很少有黃鱔生活。黃鱔用頭部穿穴入泥時,動作敏捷,瞬間即可鑽進泥中,由於它不需將洞穴內的泥土排出洞外,所以觀其穴口,便知鱔體大小。
黃鱔喜群居在田埂、埂邊和石縫的洞中,善在泥質底層鑽洞,一般白天隱居洞中,晚間出來覓食,它適宜在腐植質較多,偏酸性或中性水體中生活。春、夏、秋三季活動頻繁,冬季有冬眠習慣,當池水幹涸時,能鑽進較深的土穴中越冬,一般11月至翌年2月,能鑽入50厘米以下的深層土中,氣溫回升到5℃以上時,再回原位或出穴覓食。其適宜的生長水溫為15~30℃。
食性
黃鱔是肉食性魚類,而且喜歡吃活食。在自然條件下,以小魚、小蝦、河蚌、小蛙、昆蟲及其幼體,以及枝角類,撓足類為食,有時也兼食有機碎屑及絲狀藻類。黃鱔多在傍晚和夜間覓食,由於視力不發達,主要依靠嗅覺尋找食物。平時黃鱔將頭部伸出洞口,如有餌料生物經過,即張口啜吸把獵物吞下。黃鱔還嗜食陸生動物,如甲殼類等。
黃鱔基本上不吃死臭食物,在餌料不足的情況下,也吃食瓜果皮、小浮萍等植物性食物。黃鱔對餌料的選擇性較嚴格,所以在人工養殖時,必須投喂來源廣,價格便宜,增肉率高的混合飼料,並且從小做好馴化。
在餌料缺乏時,黃鱔有自相殘殺的現象,固此養殖時,要供餌充足,並且要分類飼養,切忌大小混養。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喂養蚯蚓最為方便,養殖效果也最佳。蚯蚓靠收集野生的不行,可以采取人工培育。方法如下:在房前屋後,等地邊,用糞肥(豬、牛人糞)、有機碎屑(木屑、等籽殼、秸稈、草類)、塘泥,按3:2:5的比例,拌和成33厘米左右的土堆。表麵蓋上稻草;經常澆水,保持濕潤,一般8~10天有機物發酵腐熟。再將堆肥撒開,攤成15厘米厚,並且蓋上稻草,保持濕潤,5天左右就會有自然蚯蚓可取,取時要留下一部分,這樣可以不斷繁殖蚯蚓。
黃鱔食量很大,日食量可占體重1/7,但耐饑能力也強,長期不吃也不至於餓死。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每天投餌量應不少於體重的5%。
繁殖
黃鱔性成熟年齡為1冬齡,體長約20厘米即可產卵。黃鮮生長繁殖的最大特點是具有獨特的性逆轉。黃鱔的生殖腺左側發達,右側退化。在其生命的最初階段為雌性,後逆轉為雄性。般來看,20厘米以下的生殖腺全為卵巢,隻能產卵。黃鱔懷卵量很少,因個體不同,一般為100~1000粒左右,分批產卵。當體長達到35厘米左右時,雌雄個體幾乎相等;體長達53厘米時,都轉為雄性。黃鱔的每個個體,都要經過這種性的轉變。
繁殖期間(4~8月),黃鱔在穴居附近產卵,也有的在石塊之間產卵。產卵時,親鱔先吐出泡沫為巢,然後在泡沫中交尾產卵,卵借助泡沫的浮力懸浮在水體中。黃鱔的受精卵淺黃色,半透明,無粘性,卵徑3.8~4毫米,吸水膨脹後為I5毫米,靠泡沫懸浮。產卵後,雌雄魚均守護在卵巢周圍,一般要守護到孵出的幼魚卵黃囊消失、能自由遊泳為止。受精卵在28~2150時,經52小時可出鱔苗,水溫20℃則需240小時才能出苗。所以親鱔護幼一般在15天左右。人工養殖黃鱔,隻要池內有鱔苗放進,自會發育成熟,交配產卵,不必擔心雌雄配比,但放養規格要求基本一致,不可大小混養,否則容易互相殘食。繁殖季節要注意保護好鱔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