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特邀錢鍾書去講學,每周隻需錢鍾書講40分鍾課,一共隻講12次,酬金16萬美元。食宿全包,可帶夫人同往。待遇如此豐厚,可是錢鍾書卻拒絕了。
他的著名小說《圍城》發表以後,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而且在國外反響也很大。新聞和文學界有很多人想見見他,一睹他的風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英國女士打電話,說她讀了《圍城》非常想見他。錢鍾書再三婉拒,她仍然執意要見。錢鍾書幽默地對她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一定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1990年11月錢鍾書80大壽前夕,家中電話不斷,親朋好友、學者名人、機關團體紛紛要給他祝壽,中國社會科學院要為他開祝壽會、學術討論會,錢鍾書一概堅辭。
讓我們再看看下一個故事: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他不僅詩文非常有名,而且更因他遠離官場是非地,享受人生真滋味而為人熟知。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朝代更迭,社會動蕩,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裏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隻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秘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麵前說你的壞話。”
名利的煩擾讓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歎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鬥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隻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從官場退隱後的陶淵明,選擇了一種淡泊的生活。他在自己的家鄉開荒種田,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在田園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寫下了許多優美的田園詩歌。
他寫農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他寫自己勞動的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也寫農人勞作的甘苦:“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他把桑、麻、雞、狗等平凡事物寫入詩中,無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寫大自然的親切,常常能激起人們的無限向往。
除詩之外,他還給後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詩並記》等。官場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壇上多了一位文學家。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不為名利牽絆,也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剛直不阿、不附勢趨炎的寫照,給後人留下了淡泊處事的例子,讓自己的人生更為豐滿。
平淡是一種生活的狀態。大多數人在大多數的時間裏都是處在這種狀態下的。工人去車間裏幹活,農民去田地裏幹活,老師在課堂上教書,職員在電腦前工作,這就是生活的常態。坦誠接受平淡的現實,盡情地享受這份難得的平淡時光,將是人生一大幸事,如果能抓住這個機會,充分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會為你的成功創造更多的機會。如果你不想因為聰明而太勞累,那麼做個簡單、平和的人也是一種幸福。
5.回歸簡樸,做一個善待名利的智者
回歸一種簡樸的生活,煩惱和苦痛就會離我們而去。
人在人生旅途中,功名利祿隻是一種身外之物,隻要我們努力地前行,真實地麵對我們所擁有或將要擁有的一切,你會發現,能滿足一個人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人生天地之間,轉瞬來去,就像是偶然登台、倉促下台的過客一樣。人生既然如此短暫,活在世上就要珍惜人生,不要貪圖權勢,自釀苦酒。榮譽與權勢,都是身外之物,也是水流花謝之物,萬萬不可一味去追求它們。如果為了爭名奪利不擇手段,那就無異於害人害己了。這樣的人生有何樂趣?何況,爭名奪利不但不會使你流芳千古,甚至會讓你身敗名裂呢!
每個人都與名利結下不解之緣,有的人一味地追名逐利,有的人則善待名利。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的確,許多人在名利場上失掉了理智的指南針,陷入了名利的漩渦,結果越陷越深,難以自拔。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不勝枚舉。但是,名利雖然做了一些惡事,而很多好事也是由名利而生的。
歐陽修和蘇東坡是曆代推崇的名士,但他們仕途不順之後寫下的名篇,不也是在為自己的懷才不遇而憤懣,為名利上的鬱鬱不得誌而寄情山水嗎?今天,當運動員在刷新一項項世界紀錄,科學家在攻克一道道世界難題時,他們難道沒有絲毫受到金牌、榮譽和金錢的誘惑嗎?不可否認,榮譽與金錢當然有激勵作用。正因為在名利的驅動下,人類才會不斷追求,在追求名利的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創新。我們生活在名利之中,名利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名利,就像沒有綠洲的沙漠,使旅人失去了心中的希望。沒有名利,就像沒有黑夜的白晝,在純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純粹的黑暗中一樣,什麼也看不見。沒有名利,就像味覺失卻了苦的感覺,雖然品嚐得到甜的滋味,但失去了品嚐的欣喜。沒有名利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圖名利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老子所倡導的那種“小國寡民”、沒有名利、遠離名利的構想是不現實的。世上沒有不為名利的超人,隻有善待名利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