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1)(1 / 3)

對每個青少年來說,自養首先是一種心態,其次是一種能力。自養就意味著放棄依附,靠自己的力量來生存,沒有足夠的勇氣和意誌是做不到的。但是,光有心態還不夠,還需要有正確的定位和方法,找到真實的自己,並由此起步去開始屬於自己的人生,坦然地迎接生活中的痛苦和快樂。

不要做“別人”的依附

有一種植物叫菟絲花,又叫菟絲子,莖很纖細,隨處生有吸盤附在寄主上。它們離開了寄主就無法生存,隻有依靠吸取寄主的養分才能夠生存。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也並不少見,有的是依附於家人,有的是依附於朋友,有的是依附於老師,有的是依附於“別人”……總之,他們無法依靠自己生活,或者說一旦離開了依附的對象,他們就無所適從,被社會所淘汰。

如果說植物的依附是一種生存之道,那麼人的依附則完全是一種自我放逐,是一種泯滅天性和智慧的愚蠢之舉。因為,人是有思想、有靈性的高級動物,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敢於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而人一旦失去了這些,那人生也就失去了意義。

這裏所說的依附,有別於菟絲子的寄生,對人而言,完全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比如,有的人迷信權威,所以,盲目崇拜權威,即使錯了也照學不誤;有的人很自卑,在人前總是隱藏自己的想法,變成了人雲亦雲、隨聲附和的人;有的人見風使舵,很懂得站隊,於是,左右搖擺,依附在某種看不見的東西上麵……這樣的依附看起來似乎是為了生存,實際上,失去自我的生存也將變得沒有意義,體現不出生命的價值。

因為,自卑或者人為的壓製,讓自己的聲音得不到發出,讓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實現,讓自己的情緒得不到疏解,久而久之,心情必然會變得抑鬱,心態的失衡也就在所難免,最終很有可能顛覆整個世界觀和價值觀,那將是多麼可怕的後果!

來自農村的王凱(化名)很自卑,比起那些同齡的同學來,美麗的未名湖不屬於自己,幽靜的燕園也不過是路過的地方,即使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進北大,他也覺得自己不屬於這裏。看著身邊的同學一個個沉靜在象牙塔的美好中,他覺得自己就像是個外人,一個看客,一個慕名而來的參觀者。有時候出門辦事,當對方問起時,他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北大的,因為他從內心深處覺得自己好像和北大沒關係,而他模棱兩可的語氣,也讓對方覺得他是在編造自己的履曆,即使看到了北大的學生證,也總懷疑是假的。

王凱的內心是孤獨的,盡管他很想融入群體之中,也想像他們一樣在青春的節拍中歡快地跳躍,但是他找不到契合的途徑。在百般思慮之後,他選擇了“依附”,他想用這種方式來提醒自己的存在,試圖用這種方式讓別人“看見”自己。

於是,宿舍的同學去參加戲劇社,他也報名參加,結果連沒有一句台詞的匪兵都讓他演得半死不活的;別的同學去打球,他也跟著去,結果總是顯得那麼不協調;別的同學組織去旅遊,他也積極參與,可是後來一連吃了兩個月的饅頭;別的同學去做兼職,他也去,比別人做得更多,結果耽誤過多精力,導致課程跟不上……王凱疲於奔命,可是他覺得不管自己怎麼努力付出,似乎總是和別人有著很大的差距,難以真正融入。他想到了放棄,再也不想這樣白費力氣了。

好在一個要好的同學鼓勵了他,並告訴他,隻要讓自己變得自信起來,不要總是依附於別人的想法,就能夠有所改變。在後來的日子裏,王凱通過努力學習、參加各種自己感興趣的活動,獲得了榮譽也贏得了同學們的讚賞,成功地讓別人“看到”了自己。

可能和一般的依附不同,王凱的依附是對別人意見的遵從,對自己想法和內心呼喚的漠視和忽略,到頭來不但沒有得到別人的另眼相看,反而漸漸丟失了自己。

事實上,與金錢、物質上的依附比起來,思想上的依附是最可怕的。比如,很多十幾歲的孩子雖然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認識不全麵,再加上不自信,使得他們很容易被別人的想法所左右。而忽視自己想法的結果很可能是放棄原本屬於自己的機會。

有人會說,十幾歲的孩子,不依附父母,他們如何生活下去。是的,在生活方麵他們是得依附父母,但這並不是說他們的思想也應該如此。如果十幾歲的孩子還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還不能堅持自己的想法,還不能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那這種不自信就會導致他們在麵對機會時患得患失、優柔寡斷,寄希望於別人來替自己做決定。

比如,在文理分科的時候,有的孩子偏科比較厲害,這反倒好選,可是那些成績比較均衡的孩子就會一時拿不定主意,不知道到底選哪一科。這時候很多父母會給孩子分析文科和理科的優勢和不足,並可能給出自己的建議。但是,最後的決定還需要孩子自己來做。可一些孩子對自己沒有自信,怕選擇不當導致以後事業發展阻礙較大,於是,就讓家長幫自己選,並聲稱是家長選的,學不好不能賴自己,試圖以這種方式轉嫁責任。這種不成熟的做法既是一種不負責任,同時也體現了孩子的不自信。

還有的孩子是家長或者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從來都是不折不扣地去聽、去執行,結果變成了應聲蟲,沒有自己的思想。

再從工作的角度來看,任何工作都需要創意,而創意的基礎首先是自信,其次是獨立思考。自信是相信自己能夠完成,如果一開始就否定自己,或者打退堂鼓,那就不會產生積極的思想,不過是在實踐自己不行的論斷罷了;獨立思考能夠激發自己的潛力,而由於每個人的知識結構、生活閱曆等的不同,得出的想法也必然是具有獨特性,甚至是唯一的。否則,一味模仿別人,甚至照貓畫虎,那還有什麼創意可言呢?

卡耐基說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發現你自己,你就是你。記住,地球上沒有和你一樣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你是一種獨特的存在。你隻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隻能以自己的方式繪畫。你是你的經驗、你的環境、你的遺傳所造就的你。不論好壞與否,你隻能耕耘自己的小園地;不論好壞與否,你隻能在生命的樂章中奏出自己的發音符。”

所以,不要做“別人”的依附,一方麵不要依附於別人的物質和金錢;另一方麵也不要依附於別人的思想,後者更具有隱蔽性,也更具有危害性,需要更加警惕和避免。

真心真意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