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2)(2 / 3)

眾所周知,“風格塑造人”。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品格。也就是說,一個人外在的行為舉止是其內在本性的表現。它反映出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和情感世界,這些經過長時期自我修養、自我教育而養成的個人的行為方式,乃一個人本身性格、氣質和稟性的綜合反映。

關注容貌不如培養氣質

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生活意識比較”課題研究發現,在集體主義和重視社會趨同性的東方社會,高中生更關心容貌和外在形象,而在美國這樣崇尚個人主義的西方國家,審美存在多元化,容貌並沒有成為高中生們特別關注的自身特性。

調查顯示,中、日、韓三國的報告中“自己非常關心和比較關心容貌”的高中生都超過了一半,其中中國68.5%、日本66%、韓國83.2%,而美國僅為33.4%。

關注容貌並沒有錯,錯的是不能隻關注容貌。因為,過於關注容貌,必然就會忽略了對自身性格和氣質的塑造,這是得不償失的。

當整容、整形蔚然成風的時候,你就會深切地感受到人們的審美取向在發生著怎樣深刻而畸形的變化。因為一個人的外貌一方麵是天生的;另一方麵又是可以輕鬆改變的。這看起來是個悖論,但事實的確如此。

誰都知道外貌是天生的,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無可爭議,也無可辯駁。但是,當整容整形興起的時候,當人們的眼光過多地關注於外貌的時候,外貌的改變又變得那麼隨心所欲、肆無忌憚。這被很多年輕人所推崇。雖然,追求美無可厚非,但是過於注重修飾的美,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心理及性格上的某種缺陷。

高考結束後,不少學生放棄了父母做好的外出旅遊的計劃,而是到整形醫院做雙眼皮、隆鼻、頜麵整形手術。他們認為,當今社會光讀書成績好是不夠的,還要有良好的形象。一些考上大學的學生,也把整形當做進入大學的一種準備,準備整形後在新學校、新環境更好地生活和學習。有許多人自己本身長得不錯,但還是希望能更美一些,他們聲稱除了優異的成績,擁有美的外形,到外麵找工作更有把握。

根據某美容整形中心專家總結,目前學生整形美容者有三類人:第一種是隨大流型,他們大多事先沒有此類想法,聽說或看到身邊一些同學做了整形後效果不錯,就盲目追隨。第二種是心理壓抑型,這些學生可能容貌上有些缺陷,常被人議論,自己又比較在乎,因此一旦有了機會,便樂得花錢解除壓力,增強自信心。第三種為自主型,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是在衝動下選擇“動刀子”美容的,他們會說:“我早就想這樣了。”這種學生通常 比較有主見,同時對自身容貌要求比較高,觀念也較超前,隻要有了錢,不管父母是否讚成,都會想法實現“夙願”。

每個人都有追求美的權利,但是當這種追求是因為並不健康的心理和虛榮的想法,那就要審慎對待了。

不可否認,盡管時下整容整形成風,但還是有很多人堅持自然美,因為那是一種天然雕飾、經曆歲月打磨的美,美得自然得體,毫無人為造作的痕跡。大自然的美也正是因為她的自然天成,人工園林雖然也巧奪天工,但總是少了一種天然的美,而多了很多人為的痕跡。對一個人而言,最美的不是容貌,而是氣質。如果一個人長相很俊美,但是沒有同情心,出口成“髒”,那他的容貌也會因此變得醜陋;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容貌一般,但是氣質高雅,舉止得體,善待他人,那他的美就是發自內心的,是一種持久恒香的美,容貌的不佳也早就被氣質所彌補了。

塞萬提斯說:“美有兩種,靈魂的美和肉體的美。聰明、純潔、正直、慷慨、彬彬有禮都是靈魂的美,相貌醜的人也可以具備。如果不以貌取人,往往對相貌醜的也會傾心愛慕。”

培根說:“有些老年人顯得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而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

北大的美自然也不僅是古樸的建築、未名湖畔的波光,而是包含這一切的一種“兼容並蓄”的人文氣質。這種氣質是獨一無二的,生活學習在其中的莘莘學子,也會被這種氣質所熏陶和感染,表現出不一樣的情懷。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李思思被人稱為北大校花,但是她自己不喜歡這種稱呼,“我不喜歡別人這樣叫我,說實話北大美女挺多的,其實好看的女孩一樣可以有內涵呀!”李媽媽說,如果“校花”和“才女”兩個形容詞讓她選,她更希望女兒是“才女”:“畢竟美貌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退的,而才學卻可以越累積越厚。”

和李思思一樣,很多北大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情懷,比如,未名湖畔的徜徉,亭台軒榭的暢談,百年講堂的激昂,古樸教室裏的憂思,四合小院裏的探訪,身邊走過的華發老人,如同街坊的學術泰鬥,等等,這一切都讓身處其中的人們感受著北大的曆史和文化,感悟著北大的精神和內涵,然後學習、體會、理解、實踐。於是,這種氣質就在性格中紮下根來,走到哪裏就帶到哪裏。

比如,北大的一些女孩子穿著很典雅,甚至旗袍裹身,但是漫步在北大校園裏,卻顯得那樣和諧、融入,絲毫不覺得驚詫,因為她們就是一幅風景畫,不過是誰做了背景,誰又做了點綴而已。

還比如,北大的學子普遍心懷天下,憂國憂民,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己任,這種思想和胸懷使得他們在看待問題時往往高人一頭、高瞻遠矚,體現了學識之外的見識和情懷。

北大學生的浪漫也是很出名的,這種浪漫在未名湖的映襯下,顯得韻味十足、意蘊非凡。他們會把這種浪漫當做生活的一部分,並不覺得是浪費時間,也因此陶冶了性情,使他們變得從容而沉靜,有一種大將之風。

可是,誰又敢說北大的學生、老師個個都是大美之人呢?顯然不是。他們的美不過是因為氣質的高雅罷了,當氣質成為一個人的表征的時候,容貌就已經被忽略了,所以,長得是不是好看又有什麼關係呢?何必為這些無所謂的事情掛懷呢?

追求美,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美,美的真諦是什麼,隻有明了這些,才能夠不褻瀆美,才可能走對方向,擁有美也就是可能的事情了。否則,南轅北轍、背道而馳,不但不可能擁有美,還可能因為對美的褻瀆而讓心靈遭受巨大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