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廣大學子來說,北京大學無疑是心中的一座聖殿,已經超越了學校的角色定義。她的曆史、她的精神、她的文化都已經成為一種象征,能夠對青少年時刻起到磨礪和教化的作用。

很多正在就讀北大,或者曾經就讀北大的學子們對母校的評價都涉及了一點——博大,因為在北大,你可以放眼世界,胸懷天下。因此,北大的精神著重體現在“大”字上。

北大的曆史悠久。北大創辦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被公認為中國的最高學府,也是亞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學之一。北大是中國近代最早以“大學”身份和名稱建立的機構,催生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學製。北大傳承著中國數千年來國家最高學府——太學(國子學、國子監)的學統,可謂“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北大,依然是全國實力最強的綜合性大學,並朝著世界一流大學前進。

北大的校園廣大。北大主校園占地麵積3.39平方千米。北大圖書館為亞洲最大的大學圖書館,現藏書1046萬冊,電子圖書及期刊逾7億冊。北大有國家重點學科81個、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8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2個、國家人才培養基地20個、國家級示範性軟件學院1個(排名全國第一),19個附屬和教學醫院。

北大的大師眾多。北京大學有諾貝爾獎得主名譽教授1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2位、院士82名(中科院58名,中工院8名,第三世界科學院16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21名、千人計劃學者22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4位、長江學者148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58人……

北大的功績之大。百餘年來,北大校園中人文淵藪,英才輩出,為民族複興、國家強盛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據統計,截至2008年,北大校友中已有8人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共14人),12人成為中國“兩彈一星”的元勳,近1000人當選院士,北大的畢業生和教師為中國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醫學、工程技術及國防事業、文化事業的發展作了奠基性和開拓性的貢獻。

北大的精神之大。如果說,北大其他方麵的“大”都是具體的所在,那麼,北大的精神之大則是一種傳承和文化,根植於北大的百年曆史之中,成果於北大的優秀文化之上,激蕩於北大的自由學術之間,引領於北大的前沿思想之列。北大倡導的精神是“自由獨立、兼容並包”,因此,各種學術流派、各種流派的觀點與學說源源不斷地湧進了這所百年校園,在其中爭鳴交鋒、共生共存、相得益彰。這種精神以“科學與民主”為靈魂,並恒遠傳播。走進這所百年學府,不僅能學到知識,也能完成對人格的塑造,從這裏走出的代代驕子無不具備“北大”特有的精神氣質。

北大的文化之大。北大的文化是和曆史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從誕生之初,似乎就作為引領者走在了時代的最前沿。她的成立是光緒帝力圖革新的《明定國是詔》的產物;她是全國最高學府和最高教育管理機構,也是中央政府正式承認的第一所大學,是早期學製規定的全國唯一的大學堂;1904年就開始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她是中國自漢代太學以來國家最高學府的唯一正統繼承者;她是開風氣之先的“新文化運動”中心和多種社會思潮的策源地;她是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重要發源地和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的重要基地;她是“五四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參與者;新中國建設和發展的每一步幾乎都有她的身影;她擁有最綜合性的學科和最前沿的學科;她擁有近300家學生社團……

一位教授在評論北大時說:“北大總是與一種激情和德行聯係在一起,它雖不是世界一流大學,但是它與中國近現代曆史的聯係使它成為一所偉大的學校。”

北大是智慧的殿堂、文化的聖地。在這塊神聖的土地上,百餘年來成長著中國幾代最優秀的學者。學識、閃光的才智、莊嚴無畏獨立的思想,這一切又與先天下的嚴峻思想、剛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銳的抗爭精神相結合,構成了一種特殊的精神魅力。

王蒙曾發出宣言:“誰的青春都不是吃素的!”陳平原教授則說:“對於青年學生來說,這是一個上下求索的時代,很難說誰是主流,誰是支流,誰是逆流。”讓青春煥發耀眼的光彩是開啟人生之門的金鑰匙,北大為每一個有誌者提供了這種可能性,隻要身在北大,你就會被熏陶、被感染,你就擁有了成熟的人格和魅力的精神。

本書通過不同的方麵,以北大人的事例為依托,旨在闡述北大能夠給有誌者帶來怎樣的啟迪和教育,同時,傳承北大學者造就精英的方法和哲理,探尋北大學生的成功之路,讓我們將從中受到啟發。希望對青少年的成長有所幫助,也希望您在輕鬆閱讀的過程中有所體會和感悟!

編者

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