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尋找報恩最新境(2 / 2)

釋如禪法師在他的《淺析六祖禪宗思想對社會產生的曆史影響》一文中強調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六祖禪宗思想的核心。並據此巧妙而精辟地解釋了惠能在壇經中歲“三無”思想的解說。當我們理解了壇經中的“三無”思想,就不難明白,作為惠能出身地的新州(現為新興)為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報恩地。

國恩寺住持釋如禪法師認為壇經中所說的“無念”是“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暢通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為無念。”人生既然無念,“無染無雜”,自然就純正、清淨、聖潔,自然就現出善良的本性。人人如此,則可以形成和諧之境。此鏡中的人生,就懂得為人愛人,懂得感恩報恩。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州出了惠能,就是紮了善根,無疑就成了報恩地。

釋如禪法師認為壇經中所說的“三相”又是怎樣解析的呢?壇經說:“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釋如禪說“無相”包括“主觀的能緣之心無染無雜,則客觀的所緣之境,亦能離相離名。”世間萬物如果沒了虛妄,諸法就顯出了清淨體,即無相為體。從惠能的思想看,實際上等於說“諸法以無相或無相乃諸法之體”。無染無雜之境,孕育著人類共存的孝心,報恩心。隻有無染無雜之境,才能使一切孝心和報恩之心純正而永恒。可見,新州為報恩地,是有佛學理論依據的。這種依據皆包括於壇經之中。

釋如禪法師在解析壇經中所說的“無住”,強調了以無住為本。惠能對門下弟子說:“念念之中不思前鏡。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係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日和把我人之本性與世間的善惡好醜,乃至冤親、言語觸刺欺爭等世間的問題都能一一滲透?隻要把人間的妄念妄情執消除淨盡,人的本性便從係縛中解脫出來,超越對立麵,人們才得以高度和諧。善良本性和報恩思想高度統一。惠能所提倡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偉大思想,顯示了人間佛教的思想,必然是以大悲心,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和光接物,情滿世間。

惠能把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溶入了佛教思想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這種由惠能創立的南禪宗,在佛教史上是一偉大奇跡,也是八世紀以來獨步天下、經久不衰的中國佛教學的主體。

惠能創立的南禪宗得到朝廷的讚許。

唐武則天通天元年頒與六祖慧能的聖旨: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錫賚

六祖大師宣紹

師以道契無為,德光先聖,人大乘之頓教,表無相之真宗,既而名震十方,聲譽四海,萬機無惱,八識俱安,功超解脫之門,心證菩提之岸。

朕以身居極位,事繼繁煎,空披頂戴之誠,佇想醍醐之味,恨不趨陪下位,側奉聆音,傾求出離之源,高步妙峰之頂。

師以宏揚之內,大濟群生,橫舟楫於苦海之中,究沉溺於愛河之岸。今遣中書舍人吳傳穎專持水晶缽盂一副、摩衲一條、白氈兩端、香茶五角、錢三百貫,前件物微,少伸供養,以表朕之積成,仍委韶州加宣慰,安恤僧徒,勿使喧繁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