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尋找報恩最新境(1 / 2)

六祖走一條多麼遙遠、曲折而艱辛的路啊!

惠能由新興到黃梅這條求佛的路程是一條佛學的本質之路。在承接五祖佛旨的過程中,惠能說:“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不自有。”他認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就是如近代高僧太虛法師所講的“人間佛教”。是的,惠能把印度佛教“眾生平”的理想從神秘遙遠的佛國拉回到人間的現實生活之中。

惠能的頓悟理念,也是一種平民佛教的理念。這種頓悟理念,承認人與人之間有愚有智、迷與悟的差別。但這種差別並非本質之差別,隻是一種暫時的假象。他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隻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者說法,愚人忽然悟解開心,即與智人無別。”

基於這種理念,惠能的《六祖壇經》把愚人智人、上人下人、迷人悟人、大人小人等一切等級都掃除淨盡。毛澤東認為《壇經》是勞動人民的佛經,他的觀點是有根據的:一是《壇經》重視平民智慧,認為“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二是《壇經》向平民說佛;三是《壇經》的語言接近平民化,平民百姓可以讀得懂;四是惠能出身於平民,繼承了五祖弘忍注重農禪的東山法門,無論是東山求佛,或避險懷集、四會,還是弘法於曹溪,都離不開平民百姓。

惠能創立平民化的佛教,讓更多的平民接觸到印度佛教的善與惡,以及懂得“善”與“報”的因果關係。許多來自印度佛教的佛教詞語彙進平民的口語之中,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等等。

從新州到湖北黃梅再複回懷集、四會、廣州、韶關、新興,一路上,惠能都在為佛教的平民化而努力。

惠能禪宗思想的核心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在大梵寺第一次升壇說法的時候就明確地堆大眾宣法:“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佛教就是要解決這個根本的問題。惠能在五祖弘忍大師處因《金剛經》裏的“應無所往而生其心”,這一富有空慧靈性的啟迪,使惠能認識到頓悟“一切萬法、不離本性”。他用了五個“何期自性”來描述他所悟到的高境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最新境界。

何為報恩?

在湖北黃梅,惠能參學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通過與惠能的對答,看出他是法門龍象。為了關愛並保護他,讓他到廚房舂米。後為選繼承人,要求每個弟子都寫一首偈語。當時神秀是教授師,眾人以為他必能繼承五祖的衣缽。神秀寫了一首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是智慧的常青樹,心具佛性,像是明鏡台一樣閃閃發亮,但常有貪嗔癡慢疑等煩惱染汙了這麵鏡子,因此要時時擦拭打掃,讓它幹幹淨淨,一塵不染。

後來,惠能知道此偈之後,請人在神秀的偈語旁,代他寫了一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偈語的意思是,我們的身體其實是由四大假合而成的,所謂明鏡,也不是什麼真正的台,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一物,怎麼會惹到塵埃呢?兩首偈語,立意是不同的。惠能的與神秀的針鋒相對,以“菩提本無樹”作為千古絕唱,道出宇宙“萬物”的真諦。這是惠能大智慧的具體表現。五祖果然智慧過人,眼光獨到,在七百高賢之中發現了惠能。這一發現,使本來卑賤的惠能受衣缽,承法統,獦獠徑登佛地,獨創禪宗。這是佛教發展史上空前絕後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