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是心理學上“投射效應”的生動案例。不可否認,由於人與人之間會存在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做出的推測都是比較正確的,但是,不要忘了,除了共性,人和人之間還存在各自的特性,因為差異的存在,所以會導致我們的推測出錯。
因此可以說,這種以己度人的“投射效應”能使我們對其他人的知覺產生失真。因為這種投射使我們傾向於按照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來知覺他人,而不是按照對方的真實情況進行知覺。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地用“我”的標準來作為判斷事物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的標準。當沒有辦法改變別人的想法時,不妨轉變一下自己的觀念,這樣一切就都能想得通了。
人家氣我我不氣,不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生活中總有一些讓我們不開心的事,比如因為別人的不友好、不誠信而生氣。可是不要忘了,我們自己也說不定什麼時候犯下錯誤。所以,我們沒必要總在對方錯誤上找平衡,而要學會讓自己的胸襟開闊一些,這樣我們的內心才更和諧。
當我們勸說周圍正在生氣的朋友時,常常用到這樣一句話: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沒錯,很多時候我們生氣,是因為別人的錯誤,而不是自己的錯誤,既然如此,我們何苦惹禍上身呢,不如讓他自己去化解錯誤好了。如果我們總是抓著對方的錯誤緊緊不放,或者希望能夠說一些惡俗的話,來誇大對方的錯誤,不僅對於事情的改觀沒有絲毫用處,而且對於彼此的關係也會產生惡化的助力,最主要的當然還是讓我們心情煩悶,鬱鬱寡歡。
古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順境,也有逆境,別人在這個時間犯錯誤,我們就有可能在下個時間也犯錯誤,所以,不要總是在對方錯誤上找平衡,要學會讓自己的胸襟開闊一些,多去換位思考,這樣,我們才能站在對方去思考問題。
如果為了逞一時口舌之快,我們指著對方的鼻子,後說一些惡俗的話語,雖說當時感覺“出了這口惡氣”,可等到時間長了,我們就會發現,因為自己一時的口舌之快而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朋友,這時,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非常糾結,而我們也會感到非常痛苦。
一次,拿破侖得到消息,說他的一位名叫塔裏蘭的得力外交大臣勾結外敵密謀造反,於是他匆忙從西班牙趕回來。
拿破侖回來後,急忙召集所有大臣,他心裏一直盤算著:我一定要揭穿塔裏蘭這個家夥,要狠狠地數落數落他,讓他回心轉意。
眾人麵前,拿破侖再也壓不住內心的怒火,他用眼睛狠狠地盯著塔裏蘭,恨不得用自己眼中的怒火將塔裏蘭化為灰燼,可是塔裏蘭卻沒有任何的反應。
怒火繼續燃燒,拿破侖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走近塔裏蘭說:“有些人希望我馬上死掉!”
事實上,塔裏蘭的確在密謀造反,但他深知拿破侖的性格,他想故意激起拿破侖的怒氣,讓他發火,從而讓他失去領導者的權威,所以盡管拿破侖跑跳如雷,他也依然沒有任何的異常的舉動,隻是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拿破侖。
果然不出塔裏蘭所料,拿破侖的怒火終於像火山一樣噴發了,他衝著塔裏蘭大喊:“你的權力是我給的,你的財富也是我給的,你竟然背叛我,你這個忘恩負義的家夥,沒有我你什麼都不是,你不過是一團狗屎,我再也不想見到你。”說完拿破侖甩袖而走。
此時的塔裏蘭依然鎮定自若,拿破侖走後,他才站了起來,一臉平靜地對其他大臣們說:“我們偉大的皇帝今天是怎麼了?他為什麼對我如此暴躁,我可沒有做什麼對不起他的事情。或許,是他心情不好才會這麼沒有禮貌。”
見此情景,大臣們都心知肚明地認為拿破侖開始走下坡路了。因為他的怒氣讓他失去了一個領導者應該有的權威和度量,影響了人們對他的支持。而密謀造反的塔裏蘭正好因此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