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如果不是轉念改變,人生不會豁然開朗(4)(2 / 3)

選擇是成功者前進路上的航標,隻有量力而行的選擇,才會擁有更輝煌的成功;放棄是智者麵對生活的明智取舍,隻有懂得何時放棄的人,才能夠達到如魚得水的良好狀態。

改變別人的想法,不如轉變自己的觀念

由於成長環境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使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這就要求我們得尊重別人就是要尊重別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想法。隻有懂得尊重別人的看法、想法和做法,隻有這樣,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成為一個受他人歡迎的人。

與人打交道的時候,我們常會用“強勢”或者“弱勢”來衡量這個人的個性特征。那些強勢者多半給人一種“我是權威”“聽我的準沒錯”感覺,換言之,他們覺得對的就是對的,他們認為好的就是好的。

豈不知,我們每個人相對其他人都是獨立的,這種獨立性也決定了大家都是平等的。那麼我們對別人講話就要用商量的語氣,而不要強勢又強製。即使有必要指出別人的缺點,我們也一定要注意措辭和語調的委婉,而不能橫衝直撞。

留意一下周圍我們會發現,有些人往往喜歡不加掩蓋地說出別人的缺點和短處,這樣看似“實話實說”,但對於聽著而言是很不舒服的,很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

我們都知道“鴻鵠之誌”這個詞語,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誌向遠大。其中,鴻鵠指的是一種鳥。

據說當鴻鵠樹立了飛向遠方的誌向後,消息傳到別的動物那裏,它們都認為這是一件荒唐的事情,鴻鵠簡直是自不量力,自尋煩惱。

然而,令所有動物沒想到的是,不久之後的一場暴風雪使一切改變了。

由於強烈的暴風雪,使得許多鳥失去了家園,它們被迫長途遷徙飛向遠方。但它們陷入極其困難時,鴻鵠飛過來把他們帶進一個沒有憂愁沒有煩惱的樂園裏。

不難看出,那些鳥之所以會遭受如此大的損失,就是用自己的喜好來判斷事物的發展。反觀我們現實生活,也有一些人會像上述故事中的鳥兒們一樣,喜歡用自己的喜好來判斷事物的發展,而往往這樣的舉動隻會會帶來不利的後果。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習慣性地用自己的喜好去認識、評價、判斷、衡量別人,往往有失偏頗,進而不能給他人帶來更多更好的影響。

我們來看看下麵這個故事:

有一位大學教授來到一個落後的小鄉村遊玩,他雇了當地村民的一艘小船。當小船開動後,這位教授問船夫說:“你會數學嗎?”

船夫愣了愣,回答道:“先生,我不會。”

教授接著又問船夫:“那你會物理嗎?”

船夫說道:“物理?我也不會。”

教授還不死心,繼續問船夫:“那你會用電腦嗎?”

船夫回答:“先生,我不會電腦。”

聽了船夫的話,教授搖了搖頭,對船夫說道:“你不會數學,你的人生目的已失去三分之一;不會物理,你的人生目的又失去六分之一;你不會用電腦,人生目的又失去六分之一。也就是說,你的人生目的總共失去了三分之二,你隻擁有三分之一……”

教授正說到這裏的時候,忽然天空中飄來大片黑雲,緊接著刮來了強風。

眼看暴風雨就要到來,小船搖晃得厲害,這時候船夫問教授:“先生,你會遊泳嗎?”

這時候該輪到教授發愣愣,他答道:“不會,我沒學過。”

船夫搖搖頭說道:“那你人生目的快要失去全部了……”

這個故事看上去很有意思,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卻值得我們深思。看看我們現實生活,是不是有些人就像這個教授似的,總喜歡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別人,他自己是數理方麵的專家,便認為數學、物理和電腦這些是最為重要的,如果不了解這些東西,人家的人生就沒有了意義。可是,對於船夫而言,精通數學、物理和電腦又有什麼意義?這些又不能幫自己拉幾個客人,多賺一些錢,還是在緊要關頭具備“活下去”的能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