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腎與膀胱經(3 / 3)

(三)利水滲濕、清膀胱:味苦,性平,無毒。入肝、腎、膀胱三經。薏苡為使。

惡葵根,大黃、柴胡、前胡。

祛風而通經絡,利濕而厘清濁。主風寒濕痹,腰膝作疼,五淋惡瘡,莖中刺痛。既可去膀胱宿水,又能止失溺便頻。

萆本除風濕,如陰虛火熾,溺有餘瀝,及無濕而腎虛腰痛皆禁。

(三)利水滲濕、清膀胱:味苦,性寒,無毒。入膀胱經。

利水破血,出刺墮胎。消腫決癰,明目去翳。降心火,利小腸。疏癃結而治淋,逐膀胱之邪熱。

八正散用為利小便之主藥。若心雖熱而小腸虛者忌服。恐心熱未除,而小腸複病矣。去刺者,拔肉刺也。

(三)利水滲濕、清膀胱:味苦,性平,無毒。入膀胱經。

利水治癃淋,殺蟲理瘡疾。

治癃及瘡,皆去濕熱也。

蓄直逐,不能益人,不宜恒用。

(三)利水滲濕、清膀胱:味甘、苦,性微寒,無毒。入肺、膀胱二經。杏仁、滑石、射幹為使。

清肺金以資化源,通膀胱而利水道。麵浮腰酸溲渾,極宜用也。肺熱咳嗽躁煩,亦可投之。

本藥多與車前或滑石為伍,其效更著。

(三)利水滲濕、清膀胱:味甘,性寒,無毒。入小腸、膀胱二經。

除濕熱、消腫滿。清血分,利水道。

產於黔中及河南,收曝日中,小幹,以紙襯之,以杖擊之,有細沙落紙上,且曝且擊,以淨為度。性不野狼戾,惟熱在太陽經血分者宜之。

(三)利水滲濕、清膀胱:味甘、性平、無毒。

利水消浮腫,熏煙治鼻淵。

此物尚有平肝、止血等作用,乃廢物利用、無害之良藥也。

(三)利水滲濕、清膀胱:味甘、辛。性溫。入脾、胃、肝三經。

去風燥濕,經絡宣通。導胃腸濕濁,治關節痹痛。既可內服,又作熨用。

治霍亂之蠶矢湯,治濕熱痹之宣痹湯皆有效之名方也。

(三)利水滲濕、清膀胱:味鹹,性寒,無毒。去翅足炒。入大小腸、膀胱三經。

通便而二陰皆利,逐水而十種俱平。貼癢燥頗效。化骨哽殊靈。

螻蛄自腰以前,其澀能止二便,自腰以後,其利能通二便,治水甚效。但其性猛,虛人戒之。

(三)利水滲濕、清膀胱:味甘,性涼,無毒。入肝、腎、膀胱三經。

利竅行濕熱,明目治淋瀝、婦人帶下,小兒疳積。能牢牙止痛,治氣阻咽嗌。或磨汁而飲,一枚用三日。或為末水飛,一錢末飲服。或火醋淬,朱砂紅曲同為散,或搗如黍米,桑根白皮共煎液。或蜜調其粉塗唇,便用於小兒。或細末蔥白湯調,治傷寒尿澀。

石燕乃古代生物化石,藥源甚廣。孕婦忌用。

揚州、鎮江等地,用以磨汁治咽喉有阻窒之感者多顯效。

附∶紅燕丹方(見《醫宗說約》)大石燕一對,火醋淬九次,研細末。朱砂三錢,另研,水飛。紅曲一兩,洗淨。共研極細末。每服三分、糖拌,開水衝服。此方消疳化積、(有握拳努掙現象者尤宜。)且無藥氣、利於小兒之畏藥者。蔣示吉先生並附親曆之醫案一則雲∶“予表侄二三歲間,患疳積症,頭大身瘦、發熱溺如米泔,諸藥不效。後聞藥氣即吐,束手無策。偶遇異人傳此方、和於糖果粥飯中與之、竟痊愈。後以此濟人,無不效”。其餘用法之主症、請參閱《本草綱目》。

(四)治疝:味辛、性溫,無毒。入胃、腎二經。

主腹疼疝氣,平霍亂吐逆。

辛香宜胃、溫性宜腎,故其主治,不越二經。

懷香辛溫,若陽道數舉,得熱則吐者,均戒。(八角者,名大茴香。小如粟米者力薄。)(四)治疝:味苦,性熱,無毒。入腎、膀胱二經。淘淨,酒焙。

元髒虛寒,膀胱疝氣。

寒濕成疝,肝疾也。元髒暖,則筋自和而疝愈,此腎肝同治,乙癸同源之理也。

相火熾盛,陰血虧少者禁之。

(四)治疝:味苦,性溫,無毒。入肝、腎二經。

理氣,止痛。治睾丸脹痛,除乳腫腰疼。

實症為宜,虛人不宜多用。

(四)治疝:味甘,性溫。燒存性。

散滯氣,辟寒邪。睾腫消,狐疝回。

胃脘痛,婦人血氣痛,用五錢,香附一兩,末之,每服二錢,鹽湯或米飲下,名蠲痛散。

疝卵腫,酒調一味服。又∶殼,發痘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