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職業體育,就是商業體育。它所依據的基礎就是經濟活動,搭載的是體育文化形式,追求的目標是經濟利益最大化,實現的途徑是競賽表演。
職業體育形式不多,它有影響力的曆史階段也很短,但推行職業化的體育項目曆史很悠久,有的項目有上百年的曆史,真正職業化大多是上世紀60年代後和70年代末出現的。為什麼會是這樣?因為它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不來自於人的主觀意願,對豐富社會生活、穩定社會管理、提升社會財富、推動社會文化等方麵,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運會本質上是政府體育。奧運會是國家層麵的,全運會就是省市層麵的。本質上這是一種政府的行政行為,是把政府的意誌搭載在體育文化行為上,追求的目標是政府利益的最大化,這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
關於實現的途徑,國家層麵上是奧運爭冠計劃,省市層麵是全運戰略。這也是我國現階段的產物,帶有明顯的中國時代發展特征。
中國社會處於一個由過往形態向未來形態過渡的曆史階段,職業體育與政府體育的並存是一種必然,二者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互補的。對政府而言,管理部門、媒體、教育部門以至普通大眾,都要從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上找準各自的定位,發揮各自應有的職能和作用,在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基礎上,共同推進社會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大眾文化的需求是多樣的,任何一個機構和體育形態都無法單獨滿足這些需求。因此要有不同的組織來做不同的事情,這就涉及最高行政管理層的頂層設計問題。
舉個例子,國外發達國家的職業體育是怎麼來的?其原始細胞就是社區體育、學校體育和民間的俱樂部。我國現階段有現實問題,就是沒有辦法注冊。去工商管理部門還是去民政部門?有很多政策障礙,對體育的認識有偏頗。
體育是一種大文化,它在一定曆史階段代表著非常豐富的內容。為了節儉而取消文化功能是不妥的,沒有任何意義。這種大型活動搭載了非常豐富的內容,所以各省爭辦全運會是有原因的。改革開放之後,利益再分配導致各省也需要話語權。全運會不能老在北京辦,經濟發達,要展現自己,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這就是舉辦地要通過競爭產生的原因。後麵是政府在博弈,利益在博弈。
政府體育把很多東西裝到裏麵去。體育是一個平台,政府要把意誌通過這樣一個平台集中地表現出來,所以全運會搞得越來越複雜,開銷越來越大,開幕式搞得越來越大膽。錢不是問題,但大眾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需要有不同的組織滿足他們不同的需求。
從職業體育和政府體育兩個方麵看,對大眾文化需要的正麵影響是應該充分肯定的。然而囿於各自的局限,無法放大和落地。雖然這兩類體育的影響有著差異,但本質上隻是渠道和程度上的區別,不是決定性的。
職業體育之所以能存在和發展,依賴的是資本的投入和收益。高端的有帆船、馬術、遊艇,中高端的像高爾夫,還有全涵蓋的如足球、籃球,各有各的市場。全運會存在的基礎同樣是政府需求。政府看中的是能提高政府形象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等等。政府選擇項目依據的是能在活動中用最少的投入,實現既定目標,而不是直接從大眾的需求出發。所以,很多喜聞樂見的項目會萎縮,一些小項、偏項辦得風風火火,每個省都有自己的優勢項目。全運越來越不好看,貓膩越來越多,這是必然結果。
職業體育相對來說好看,因為它是市場調節的,是需要人買單的,最終買單的不是企業,不是電視台,就是普通老百姓,看球的人。所以決定職業體育的是經濟的杠杆,而全運會是政府的杠杆,政府的杠杆和大眾注定要慢慢分離。職業體育形象地說是隨著你跑,你往哪兒去我就跟著你走,這是二者的區別。
社區體育、學校體育、民間的俱樂部是發達國家體育文化的根本,是職業體育和國家奧運的基礎。例如韓國,在奧運會之後設立了一項基金,政府出一部分,企業必須也拿一部分,這筆錢完全撥給社區體育。社區體育分了兩塊,一類是純普及的,一類是普及裏的高端。注冊之後,政府會給一筆錢,雖然不多,但表明了政府的態度,這是一種公益事業。
我小的時候,響應毛主席“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成為受益者。每逢開學的時候,體育課都是自己選,老師和教研組來給你定。在法國,學生一個學期必須報一項體育運動,每一天先進行體育活動,體育活動結束之後才上文化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