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所以道家強調“無為而無不為”。然而,大千世界中的芸芸眾生並不因此而變得無欲無求。王國維說道:“生活之本質何?欲而已矣。”真切地道出了生活與欲望的關係,也說明了人與欲望的不可割裂性。
生命在擁有與失去之間不經意地溜走了,而人們卻還在一味地盲目追求所謂的“物質幸福”中渾然不知,不管是金錢、地位還是房子,無論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的步伐有多快,也會覺得很慢,會因此煩惱,此時最容易受傷,其實,很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不必為此苦苦追求,耗費一生中不必要的精力,有很多東西是我們所擁有的,卻不懂得珍惜。
欲望無邊,人心有度,一切隨緣才是王道。人都是有欲望的,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欲望與能力要有一個平衡點。當欲望和能力之間發生嚴重不協調時,或者抵製欲望的膨脹,或者增加自己的能力。美好的東西實在數不勝數,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東西,其實欲望太多,反而會成為負擔,凡事淡泊明誌,寧靜致遠,人才活著不累。
有這麼一則寓言故事:一隻獅子和一隻狼同時發現一隻小鹿,於是商量好共去追捕那隻小鹿,它們合作良好,當狼把小鹿撲倒時,獅子便上前一口把小鹿咬死。但這時獅子起了貪念,不想和狼平分這隻小鹿,於是想把狼也咬死,可是狼拚命抵抗,後來狼雖然被獅子咬死,但獅子也受了很重的傷,無法享受美味。
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這就是墮落和懈怠。這兩者之間實際是一個“度”的問題,在隨緣的心態下,一切都會變得合理、正常,我們還會有什麼不切合實際的欲望和要求呢?
心理學家徹斯認為“順其自然”的生命行為至關重要。生命中許多活動的流程就是生命中的滿足,沒有必要加快腳步做好每一件事,更沒有必要為尋找快樂而到達終點,順其自然就可以,生命中的快樂就是樂天安命,一切自然地水到渠成。
隨緣之道,教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不為不可為,也不為不可求。多病的人渴望健康,沒錢的人渴望發財,單身的渴望愛情。欲望有高有低。乞丐隻渴望一餐泡飯,千萬富翁還想成億萬富翁。欲望的盡頭就是貪婪。“欲壑難填,做了皇帝想成仙。”人的貪婪是非常可怕的。老虎吃飽了,對身邊吃草的小鹿都視而不見,可是有的人卻對自己存款後邊的零永遠不拒絕。
達·芬奇說:“誰不能控製邪欲,誰就把自己擺在畜生行列。”劉安說:“患生於多欲,害生於不備。”對於欲望要把握一個度。隨緣就要合理控製自己的欲望,管理自己的欲望增長速度和發展的方向。適當的欲望是人行動的原始動力,讓人上進。但過多的欲望則讓人沉淪,深陷其中,正所謂過之則為惡,少之則為善。
某大公司準備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車司機,經過層層篩選和考試之後,隻剩下三名技術最優良的競爭者。
主考者問他們:“懸崖邊有塊金子,你們開著車去拿,覺得能距離懸崖多近而又不至於掉落呢?”
“二公尺。”第一位說。
“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說。
“我會盡量遠離懸崖,愈遠愈好。”第三位說。
結果這家公司錄取了第三位。
告別貪婪,要倍加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列夫·托爾斯泰說:“熱愛你所擁有的。”陌生人給你的一點點關懷,你都會感動不已。而你的親人怎麼寵愛你,你都可能視而不見。這就是有名的“貝勃定律”。越容易到手的東西,越容易被忽視;越得不到手的東西,常常會更加渴望。
人的一生,時光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讓有限的時光、精力造就人生巨大的成功,就必須專注於對成功價值最大的事情去做。選準自己的目標,實實在在地去做,不要被別人的成功搞得三心二意,爭一時之長短,計一時之得失,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標,適度地進取。這就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才大有所為,既不為不可為,也不為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