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緣來緣去,得失坦然:得失時要靜得下心(2)(2 / 3)

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每個人都應該及時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並且承認自己的能力和局限,做到量力而為,恰到好處。隻做自己所能的人都會取得不俗的成績,都會獲得“個性化”的成功。

5.不完美的人生也精彩

如果我的決策能夠達到75%的正確率,那就達到了預期的最高標準了

生而為人,我們總是希望把任何一件事情都做得完美無瑕,會因懷疑自己做得不夠好而愧疚與擔心,擔心愛我們的人會因此對我們感到失望;不允許自己犯錯誤,惴惴不安,一旦犯了錯,又會不斷地責怪自己……結果,時常感到失望和沮喪,在精神上肉體上都經受著極大的折磨。

明明自小成績優異,四五歲當同齡的孩子還在玩泥巴的時候,他就和大人們神侃時事,閑聊明清,被成為“神童”。或許是自小建立起來的驕傲感,他做事憧憬完美,一道數學題算三遍確認無誤了才放心;明明的英語曆來是優勢科目,但是往往也得不了滿分,而隻能得到95分左右,所以他拚命想考100分……

一直被追求完美的心態所禁錮著,明明盡管在學習上出現的錯誤很少,但是他的學習效率也是很低的,成就並沒有多麼優秀。終於有一天,他漸漸感到力不從心,壓抑、焦慮把他壓得喘不過氣。

事情剛開始就擔心幹得不夠漂亮,輾轉不安,惴惴不安,這就妨礙了我們全力以赴去行動,而一旦遭到不如意又會異常灰心,焦灼不安。長此以往,這種心態讓自己越來越失落,越來越缺乏自信。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何必這樣呢。靜下心,心寬些,換一種心態,或許就是另一片天地。你會發現,你不追求出類拔萃,隻是希望表現良好時,你的能力會出乎意料地好,享受到鮮花和掌聲般的待遇!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是一個傑出的領袖,當有記者向他請教秘訣時,他曾坦然地向公眾如此承認道:“如果我的決策能夠達到75%的正確率,那就達到了預期的最高標準了,我就很滿意。”

事事追求完美是一件痛苦的事,它就像是毒害我們心靈的藥餌,讓我們在痛苦和糾結中浪費掉時間和精力。就像羅斯福這樣,與其自己用100%的完美折磨自己,不如靜下心來好好看看自己75%的實際能力。

我們可以接近完美,但不可能達到完美。這種判斷,在我們頭腦中必須牢固確立。允許自己犯一些錯誤,設立的目標實際一點。你會發現,自己更有信心,而且更有能力和創造力,如此也就很少感到失意。

世界頂尖高爾夫球手博比·瓊斯是惟一一個贏得高爾夫“年度大滿貫”(包括美國公開賽、美國業餘賽、英國公開賽及英國業餘賽)的人,他被稱為是美國高爾夫史上最優秀的業餘選手。

在高爾夫球員生涯的早期,博比·瓊斯總是力求每一次揮杆完美無缺。當他做不到時,他就會打斷球杆、破口大罵,甚至忿慨地離開球場,這種脾氣使得很多球員不願意和他一起打球,而他的球技也沒有得到多少提高。

直到後來,博比·瓊斯漸漸了解,一旦打壞了一杆這一杆就算完了,但是你必須盡力去打好下一杆。靜下心來,調適心態後,他才真正開始贏球。對此,他這樣解釋說:“要對每一杆有合理的期望,而不是寄望非常完美的揮杆成就,你會發現自己的表現率良好、穩定,如此也就更容易取勝。”

不完美是人生的一部分,沒有人不犯錯誤。這是一個事實,我們越早接受這一事實,就能越早地向新目標邁進。所以,失意時我們必須靜下心來,放棄完美,不苛求完美,踏踏實實地盡己所能,就可以問心無愧了。

換一句話,不正是因為有了不完美,人們才有了追求和奮鬥,不是嗎?倘若一個人件件事情都那麼完美,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極其可憐的。因為他再也無法體會有所追求、有所希望的幸福感受了。

2010-2011全國女排聯賽決賽,廣東恒大和天津女排的決賽場上,女排老將馮坤所率領的恒大女排在2-0領先的大好局勢下,從第三局開始逐漸被天津隊抑製,連輸三局,最終2:3與冠軍擦肩而過。

“打到最後一分,我覺得我們還是有贏的可能”說這話時,堅強的老隊長、有些哽咽。對於馮坤來說,拿到過奧運會冠軍,世界杯冠軍,她最大的希望就能夠在中國最高水平的聯賽中再拿一枚金牌。但這個夢想看來又要推遲了。

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原本打算退役的馮坤有些黯然,“今天大家發揮也很好了,也有機會贏,隻是沒拿下來。”,正是因為這一次不完美的比賽結果,反倒刺激了馮坤下賽季繼續征戰的願望,“我希望下次能夠打好。”

沒有獲得全國女排聯賽冠軍,老將馮坤的排球生涯似乎有些不完美,但正是因為這種不完美,激發了她繼續奮鬥的動力,鍛煉了她堅韌的毅力,而這必將又會給她帶去人生的轉機,生出更多人生的感動和謂歎。

由此可見,事情不完美不是失意,它是另一個方向上的成就,是另一種意義的收獲。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是會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不完美。我們無須為此失意,隻需看到自己的努力,體會背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