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的黃埔軍校真的很窮,盡管廣州革命政府在各方麵都給與政策上的傾斜,但是扣除掉給教官和外教們的薪水還是剩不下多少錢改善環境,所以由示範改建而來的黃埔軍校顯得如此落魄,但是正是這種落魄的環境,培養出無數的將星,培養出無數的英魂。
劉源是和陳賡一起來的,倒不是說兩人有激情,而是陳賡和劉源口袋裏麵的錢關係不錯,當然這隻是劉源打趣陳賡的話,但是劉源是知道陳賡這個家夥的心思的,他是看上了自己和左權。
看上自己無所謂反正自己是不會加入共餐黨的,盡管自己對他有好感,但是他知道他走過好多彎路,他帶領國家也走過彎路,自己是不會跟著他們一起走,而且自己也沒有能力改變這個黨,所以自己是不會加入他的。
但是他感覺左權似乎有些心動,因為左權的生活環境不怎麼樣,家庭的貧困生活更容易被陳賡這個家夥說動,而劉源本來是不反對後世的大參謀長加入共餐黨的,但是每當想到後來他慘死在戰場上的時候,劉源就久久不能平靜。
所以劉源拿起了被自己遺忘多年的馬克思,給他從頭講起,告訴他什麼是真正的無產階級,什麼是真正的共產主義,讓他認識到中國現在處於什麼樣的環境,希望他不要盲目的加入哪個政黨,告訴他作為一個軍人我們現在要幹的是什麼。而陳賡這個大嘴巴竟然在最快的時間內將劉源在家裏授課的事情傳遍整個黃埔,所以黃埔軍校還沒開課,劉源這個租住的小屋子便已經成為黃埔小聖地,每天都會有無數的學子來聽劉源所講解的革命思想,甚至關於一些不同黨派的一些見解,看到越來越多的人來到自己這裏聽課劉源索性就放開了講。
就在門口的小廣場,一大群年輕人按照劉源的安排,排好隊,拿著小馬紮,紙和筆,一邊聽一邊記,而其中竟然有那個賣給自己報紙的少年,劉源對他也非常關心,每天都幫他批改他的筆記。
劉源的課程很豐富,每天不是美國革命,就是蘇俄的精神,甚至一本大國崛起都讓他一點點講完了,剩餘的時間,他還會和大家說一些軍隊的基本知識,給大家將一些規矩,還有就是隊列,還有一些當時最流行的戰術思想。
這讓劉源在黃埔同學有一種類似於大哥的感覺,盡管他看起來這麼的年輕,但是他不知道他的無私做法多麼的讓大家尊敬他。而且他也不知道就是他的無心之舉,讓他在黃埔中有了多大的威望。
而聽課中的人就有蔣先雲,有賀仲寒,有胡宗南,有陳賡,有徐向前,而劉源也不知道其實周先生也來過,他隻是知道自己在不自覺不覺中給這群家夥做了政治思想的普及,起碼共餐黨中那些年輕的黃埔同誌們的革命理論那是沒得說。
而他們唯一遺憾的就是劉源不願意加入共餐黨,他們認為劉源甚至能擔任他們黨校的老師,可是劉源不止一次告訴他們中國現在的社會需要的不是共餐主義,而是獨立,是先建立起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