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匆匆那年》:打造“現象級”網絡自製劇(1 / 3)

《匆匆那年》:打造“現象級”網絡自製劇

品牌

姚婷婷很驚訝,當她被搜狐視頻內容運營中心總編輯尚娜告知出任《匆匆那年》導演時。

在拍攝這部號稱“第一部網絡自製長劇”之前,她隻拍過《特殊交易》、《頂缸》等頗受好評的短片,並沒有長劇拍攝經驗。

但她沒有辜負互聯網平台的信任。經過70餘天的拍攝,由這位80後導演掛帥的年輕團隊,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成績單:從8月4日《匆匆那年》在搜狐視頻上線至結束後10月初,該劇總點擊量突破6億,單集平均點擊量超3000萬,覆蓋用戶規模達1.5億。此外,該劇還獲得了“2014橫店影視節影視‘文榮獎’”的“最佳網絡劇獎”。

除了這些不斷刷新的數據和權威評價外,給姚婷婷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一個小故事:一位姑娘在看完《匆匆那年》後,開始“瘋狂”尋找六年未聯係的初戀男友,最後成功找到了等她的那個男孩。

一部網絡自製劇可以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姚婷婷也許並未預料到。但在從事互聯網娛樂行業多年的尚娜看來,這個結果是搜狐視頻對自製行業的準確把脈,也是公司多年累積優勢資源的厚積薄發。

2014年被搜狐視頻視為“自製元年”,《匆匆那年》成為了引領這次自製浪潮的“火車頭”。尚娜認為,“《匆匆那年》的出現,給整個行業打了強心劑,它標誌著視頻行業進入到了大劇自製的時代,不僅對網絡自製劇帶來影響,甚至變革了整個電視劇的產業格局。現在,業內所有大的製作公司,都開始積極為網絡開發、製作高水準的劇集”。

高規格自製 電影式營銷

《匆匆那年》刷新了人們對網絡劇小成本、小製作、專業性低、劇作膚淺的刻板印象。

這種印象並非空穴來風,因為網絡劇出現伊始,大多是視頻網站低成本收購的微電影和短片,大量製作粗糙、魚龍混雜的片子充斥在視頻網站中。

隨著視頻網站觀眾基數的增加,變現效率的提升以及幾大視頻網站的競爭,為催生精品,許多視頻企業都加大了對網絡自製劇的投入,但是單集投入超過一百萬的網絡自製劇,《匆匆那年》還是首部。

對視頻網站來說,單集百萬完全可以購買到比較精品的電視劇了,為何還要承受經營風險,費時費力去自製呢?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兼搜狐視頻代理CEO張朝陽認為,“一百萬隻能買一個網絡播映權,而且它的播出時間跟電視台是緊扣的,沒有自由度來周播。自製劇對於內容植入及後續延展IP都具備想象空間,我們現在願意花這麼多錢來製作‘電視劇水平’的網劇,因為它的商業模式是順暢的,也代表著一種競爭力。”

與那些把大部分預算花在明星上的電視劇相比,《匆匆那年》全部啟用新人,演員片酬占總投入比例很小,這就可以使每集一百萬的錢基本都花在製作上。

在預算充足的前提下,搜狐視頻首先對《匆匆那年》的拍攝手段進行了革新:采用4K技術。

所謂4K技術,就是通過4K屏幕的播放,其分辨率達到全高清(FHD.1920×1080)的4倍,約是高清(HD.1280×720)的9倍。通俗的說,4K電視代表著“超高清電視”。目前,國內市場的4K電視已經銷售了90萬台,但事實上,4K片源不足是所有4K廠商和4K電視消費者的心中之憾。此次《匆匆那年》采用4K技術,在豐富片源的同時,也有效實現了跨屏傳播。一些電視廠商表示,《匆匆那年》已經成為了在賣場為用戶展示和講解4K效果的良好樣本。

同時,《匆匆那年》的營銷推廣也達到了電影量級。2014年7月30日至8月3日,搜狐視頻分別在北京、廣州、沈陽、成都、鄭州五地的電影院線進行了《匆匆那年》巡回4K高清觀影的嚐鮮會,打破互聯網自製劇傳統推廣形式,開啟電影模式的高規格點映活動,這也是互聯網自製劇首次開啟電影式宣發模式,定格網劇《匆匆那年》全新的曆史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