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少納言作為一代才女,雖然曾經寫下過被後世稱之為“日本散文鼻祖”的《枕草子》,並且在日本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佳話,然而關於她的資料,在曆史上卻記載得不多。她對於後世的研究者來說,不僅原名不為所知,生卒年不詳,而且就是能找到的關於她的記載,也隻是基本集中在993至1007年之間的七年之中,而她入宮之前和出宮之後的經曆,則因為資料的相對缺乏而變得模糊一片。正如一位日本學者所言,她“正如雨後天空的一抹彩虹,中間光芒萬道,但兩頭卻像浸在水裏似的,有許多地方不明不白。”
三.關於<>
被後世譽為“日本散文鼻祖”的《枕草子》是清少納言一生除卻和歌以外傳世的唯一作品,在這部幾乎可以說是凡事必錄,被作者戲言為“筆也寫禿了”的作品中充溢著作者本人所感受到的四季變化的微妙之美,以及屬於平安時代的班駁的風俗世相、複雜的人情世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的瞬間之美。雖然這部作品的確切成書年份和寫作時間都不詳,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枕草子》凝聚了作者自身的文學觀和審美觀,是作者真實性格的部分再現。
《枕草子》中,凡是要對事物發表評論時,清少納言使用最多的一個詞彙是“很有意思”,這個詞語代表她對一切自然事物的瞬間之美的全部的體驗。應該說,這樣的對自然之美的感歎,她是不應該有的——服侍著風雨飄搖的定子一家,她應該會常常憂鬱才對。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依然不變更的風格,恐怕正是清少納言溫柔明朗性格的又一個側麵寫照了。
而在筆者看來,《枕草子》的另外一重意義,就在於為後人研究清少納言的生平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珍貴資料。由於上文已經提到,關於清少納言生平的資料很少,因此,專門記載平時她在宮中所見所聞的《枕草子》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資料來源。其中許多為後世所熟知的故事(比如上文所提到的“香爐峰雪“)就是直接來自《枕草子》的記述。
四.紫式部
自古以來,大約凡是熟悉清少納言的人,在提起她的時候,都會把和她生活在同一時代、同樣具有極高文學造詣的另一個人物一並提到,這個人就是當時一條天皇中宮藤原彰子的女官、《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
紫式部(約978~1016)從某種意義上說給予人的印象應該說更偏向於“有才”,她於1005年進入皇宮,為彰子中宮講解《白氏文集》和《日本書紀》等書籍,並以其出眾的才華得到了一條天皇的讚許:“她精通《日本書紀》,真了不起!”而宮中的人們也都尊敬地稱她為“日本紀局”。而對於同樣身為才女的清少納言,紫式部卻在她的《紫式部日記》中給出了這樣的一段評價——
“清少納言是那種臉上露著自滿,自以為了不起的人,總是擺出智多才高的樣子,到處亂寫漢字,可是仔細一推敲,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想她那樣時時想著自己要比別人優秀,又想要表現得比別人優秀的人,最終要被人看出破綻,結局也隻能是越來越壞。總是故作風雅的人,即使在清寂無聊的時候,也要裝出感動入微的樣子,這樣的人就在每每不放過任何一件趣事中自然而然養成了不良的輕浮態度。而性質都變得輕浮了的人,其結局怎麼會好呢?”
大概兩為才女真得不能相容,才發出既生清何生紫的感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