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清少納言與<<枕草子>>(1 / 3)

一.平安時代的曆史背景

延曆三年(公元784年),桓武天皇將都城由平城京(今日本奈良)遷至長岡京,新京建設尚未完成,又於延曆十三年(公元794年)將都城遷至平安京(今日本京都),平安時代的序幕由此拉開。作為日本曆史上的又一個重要時代,這一時期在政治上,日本基本完成了由古代律令製向封建莊園製的轉化,並在十世紀中葉形成了以藤原北家為代表的外戚專權局麵,史稱“攝關政治”;而在文化領域上,日本本土文字——假名的成熟是這一時期極為重要的成就,它的成熟,標誌著日本語言和文字的統一,這使得日本人能夠以一種更合適的方式表達日本式的美感,也是平安時期貴族文學之所以達到全盛的前提條件之一。

寬平二年(公元890年),剛上任一月的遣唐大使菅原道真上書宇多天皇,要求停止向中國派遣遣唐使團,這一請求在同年即獲準實施。至此,延續了260餘年的“遣唐使”製度正式廢止。與此同時,隨著中日兩國在這一期間內的交流次數逐漸減少,日本逐漸消化漢文化,形成了具有大和民族特色的平安文化,完成了由漢風文化向和風文化的過渡。隨著日本本土文化的逐漸成熟,日本的文學也由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在這一時期的日本文壇上,以女性作家為主流作者的假名日記、隨筆文學作為一個新出現的文學分支,給予了後人以一種獨特的美感享受。日記、隨筆文學長於描摹世態萬象、風土人情,抒發內心感慨,是日本古代形成的“真實”審美意識的體現。在平安時代的日記、隨筆文學中,清少納言的《枕草子》作為日本隨筆文學的嚆矢,其幽玄、閑寂地展示事物的瞬間美的風格對後世散文的寫作技法和風格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甚至於在近世的川端康成的散文作品(如《花未眠》)中都清晰地體現出來,可謂福澤千年。

二.清少納言其人

《枕草子》的作者清少納言(約966~約1025)是平安時代著名的歌人、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曾任一條天皇皇後藤原定子身邊之女官,其真實姓名不明,隻知其原姓清原,因而姓氏用一清字,大約宗族中曾有人(據推測可能是其叔父)曾經出任“少納言”一職,因此,以“少納言”為其名。而她的本名,雖然《枕草子抄》中有提到其小名為“諾子”,但這一點卻不甚可信。因此,應該可以認為,她的本名,早已不幸湮沒在浩浩的曆史洪流中了。

清少納言的血統來源於日本皇族,其本人是日本第四十代天皇天武天皇的的第十世孫。她的曾祖父清原深養父乃是平安時期著名歌人,也是“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其所創作的和歌有17首選入《古今和歌集》。其父清原元輔也是著名歌人,“梨壺五歌人”之一,曾參與主持修訂了《後撰和歌集》。但是,由下表所給出的清氏世係譜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少納言的父親、祖父及曾祖父的官職都不算高,最多不過算是中層官吏。因此,少納言雖說是帶有皇族的血統,但真要論其出身,也不過是普通的中等貴族而已,遠遠無法和當時正如日中天,權傾朝野的藤原北家相比肩。

清少納言家學淵源,自幼熟讀《漢書》、《蒙求》、《白氏文集》等漢文著作,才華不凡。還是在尚未入宮供職的時候,她就經常參加一條天皇皇後藤原定子[1]在後宮舉辦的詩會。在有諸如當時被並稱為“四納言”的藤原公任、藤原齋信、源俊賢、藤原行成等一眾名流列席的宮廷詩會中,她的表現可謂巾幗不讓須眉,其敏捷的應對、含蓄而別有深意的歌句使當時的一眾清流都不得不刮目相看。而定子皇後也對清少納言的才華極為欣賞,而清少納言也對定子皇後懷有異常的傾慕之情,兩人可謂一見如故,異體同心。而清少納言與定子皇後之間異常深厚的感情,也就成為日後少納言入宮供職的重要動機之一。